棗梆:粗獷豪放 委婉活潑
2013/4/17 11:37: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花鄉戲韻話菏澤,梨園競秀迎盛會。2006年6月13日晚,由菏澤市委、市政府主辦的“花鄉戲韻”菏澤市十大名演員演唱會首次在山東劇院舉行。其中聲情并茂的菏澤棗梆《素蘭告狀》讓省城觀眾充分領略了菏澤地方戲曲的藝術魅力,帶來全新的藝術感受。
同年7月份,從山西長治傳來的消息則讓我市戲曲界倍感振奮。一行70余人的菏澤棗梆劇團從當年正月來到長治,一唱就是半年,從這村到那村,臺口一個接一個,好戲一臺連一臺,場場觀眾爆滿。當地《長治日報》專門刊登消息稱:“很難想像,在受電視、網絡等文化媒體沖擊,戲劇正被人們冷落的今天,一個外地劇種竟然在我市城鄉連演半載不衰。受到群眾的歡迎———她就是山東省菏澤市棗梆劇團。”
據介紹,棗梆是1880年前后由山西的上黨梆子傳入山東菏澤,受本地方言的影響逐步演變發展而成。1960年,諧其原音,并因以棗木梆擊節伴奏,便將劇種定名為“棗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廣為流傳于菏澤以及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區 。
談起棗梆的歷史淵源,菏澤市地方戲劇院負責人蘇本棟告訴記者,棗梆的起源要從山西人到山東經商說起,從菏澤山西會館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遠在乾隆甲辰(1874年)以前,魯西南一帶就有山西人“遠服賈而通貨賄”了。這些山西商賈中有會唱山西戲曲者,便于閑暇時教當地人清唱。學唱的人逐漸增多了,便有了唱“圍鼓戲”的習俗。最早被聘為教師的藝人是潘朝緒(綽號“大閨女”,棗梆藝人尊稱他為“潘師爺”),先后在鄆城一帶收徒傳藝,這里便成為棗梆的發祥地。第一批棗梆藝人有珍珠簾、史文秀、樊武扎、龐石貴、侯福勤等,并在鄆城縣組成了第一個棗梆職業戲班,取名“義盛班”。
自清代光緒年間建立第一個棗梆班社“義盛班”以來,菏澤在各個時期都培養和涌現了許多在藝術上頗有造詣,在群眾中頗有聲望的知名演員。如吳鳳珠(旦角,藝名“小板”)、樊自瑞(紅臉,藝名“大雞”)、樊欣賢(紅臉,藝名“樊三”)、李世魁(司鼓)、王新鼎(黑臉,藝名“大金鴿”)、梅新賀(小生,藝名“小明”)、劉富貴(小生,藝名“如意”)、邢德穩(小生,藝名“連從”)、桂相連(旦角,藝名“狗旦”)、于恒久(旦角,“藝名五貝”)、梁寶興(黑臉)、趙鳳來(紅臉)、鼓師梁世友、樊作詩等。
蘇本棟告訴記者, 1980年后,各地棗梆專業劇團相繼撤銷,業余劇團也愈來愈少。目前,全國僅存菏澤市戲劇院棗梆劇團這惟一的戲曲專業演出團體,號稱“天下第一團”。菏澤棗梆劇團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優良傳統,是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藝術表演團體。50多年來,名角輩出,好戲連臺,先后排演了《蝴蝶杯》、《天波樓》、《牡丹向陽開》等100多個優秀傳統和現代劇目。近年來,排演的《生兒容易養兒難》、《包公賣官》等新創劇目。先后榮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山東省精品工程劇目獎等獎項。
棗梆劇種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加之有對其他藝術形式較強的兼收并蓄的吸納能力,因此顯得朝氣蓬勃,生機盎然。通過幾代人的繼承和不斷豐富、創新,逐漸形成如下明顯的藝術特征。以菏澤棗梆戲唱響長治為例,全體劇演職員精神振作,形象良好,演出陣容強大;人物臉譜和戲裝栩栩如生,樂隊、報幕人員、電腦字幕、舞臺設計、布景繪制等莊重嚴謹,臺風活潑嚴格;演職人員不論花旦、小生,也不論是花臉、黑頭和老旦、丑角等,個個根據人物的背景、性格和心理,進行演唱和打斗,人物念白、唱腔清晰到位,使觀眾能看懂、聽懂;棗梆的劇目充滿了扶正懲惡、清正愛民、俠膽義腸、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從而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看了頭晌看下晌,不看棗梆心癢癢”,成為當地觀劇的一大人文特征。【原標題:棗梆:粗獷豪放 委婉活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菏澤市人民政府網 2011年0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