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濮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濮陽

大笛子戲:來自民間 流傳千年

2013/4/17 14:14:39 點擊數: 【字體:

大笛子戲:來自民間 流傳千年
    劉會立展示大笛子戲演出用的道具。
 
    “這兩張老照片我保存快50年了。”史洪恩說。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劇團演員在河北魏縣去鄉鎮演出的路上,幾位演員在田間的小路上走著。
   
    “最后面那個背著樂器的就是我。”史洪恩指著照片告訴聊城晚報記者。另外一張是下鄉演出的路上,遇到了一座石碑,劇團演員停下腳步在觀看石碑的照片。“當年下鄉演出的照片我就這兩張了。”史洪恩說。
   
    近日,史洪恩與劇團的其他兩位老人相邀,向記者講述了劇團的故事。
   
    下鄉演出 自己鋪路搭橋
    
    白天干活 晚上再演大戲

   
    據老人們介紹,大笛子劇團于1956年建團。那時他們頂著夏日,冒著冬寒,下鄉演出,白天幫農民干農活,晚上為群眾演大戲。
   
    劇團的老藝人劉風藍從12歲開始學戲,13歲就跟著演出。劉風藍介紹,他們在農村演出,從來“不攀條件”,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為了方便群眾看戲,他們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要求:送戲到地頭,送戲到敬老院,送戲到會場,送戲到最偏僻的地方去。他們曾到過東阿、范縣、冠縣、館陶等地許多偏僻村莊。后來,由于演出現代劇越來越多,有些布景道具攜帶不便,他們又采取“蹲點開花”的辦法,把笨重的布景道具集中到點上,攜帶著輕便的服裝、道具到附近農村演出。
   
     “有一次劇團到茌平縣博平區演出,離博平七里路的三教堂村,有一些老人聽說我們演出的新戲很好,自己又不能跑去看,就叫隊干部捎信,要劇團到他們那里演出。劇團馬上答復了這個要求,第二天就把戲送到了門上。”劉風藍說。
   
    大笛子劇團下縣演出還與農民群眾一同吃住,一塊勞動。他們白天幫農民干活,晚上演戲。“有一次在河南省龍泉鎮演出,劇團演員白天幫村民灌溉,需要從山下打水到山上澆水,同志們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上午的時間才能挑兩趟水,有的同志肩膀上都磨出兩道通紅的印子。白天干完活,晚上再演戲。”劉風藍說。
   
    劇團演出現代戲很多,每一出戲都做新的布景、道具、服裝,要花很多錢。他們就本著勤儉節約、自力更生、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盡量自己動手,處處精打細算,節省開支。“劇團的郎順喜是燈光師傅,他利用業余的時間學會了簡單的木工活,布景框子自己做,片子自己畫。新服裝不夠,女演員一齊動手,利用傳統戲的服裝改制。”劉風藍說。
   
    范縣“大笛子” 如今仍活躍
   
    以大笛伴奏 田漢為其命名

   
    大笛子劇團的生存可謂一波三折,逐漸地被人們遺忘,然而,在大笛子的發起地范縣,該劇團依然活躍著,一些老藝人為了挖掘大笛子戲作出了不少努力。
   
    據劇團的老藝人介紹,大笛子劇團最初是在范縣(當時屬聊城專區)楊集鄉前后店村發起,1962年和1970年經歷兩次大的調整,大笛子劇團被迫退出舞臺,現在在劇團幾位老藝人的努力下,大笛子劇團在前后店村重新成立,并更名為范縣羅卷戲大笛子劇團,又活躍了起來。
   
    近日,在冠縣楊集鄉前后店村劇團大院里,兩間破舊的房子里面放著演戲用的道具,一間房子的一面墻上掛著一塊大鏡子,這是平時劇團演員排練用的。現任羅卷戲大笛子劇團團長的劉會立,向記者介紹了當年的兩次調整和曲折發展的經過。
   
    劉會立介紹,解放前,前后店村民們自發湊錢買來服裝、道具等,一些愛好唱戲的村民開始搭臺唱戲,成立民間劇團。“當時還叫大羅戲,后來被改為大笛子戲。”劉會立說,1956年劇團在山東第二屆戲曲觀摩大會上匯演時,時任全國文聯主席田漢和文化部領導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說:“該戲音樂伴奏以大笛為主,不如叫大笛子戲為好”。從此大羅戲更名為大笛子戲,同年被批為范縣職業劇團。
   
    當時范縣共有京劇、評劇、豫劇、大笛子等共9個劇團,后來進行調整,只保留兩個,一個大笛子,一個四平調。1962年大笛子劇團被撤掉,只保留了一個四平調。后來,山東省戲劇協會會員郎方鐸帶劇團的幾名成員去文化部反映情況,文化部領導很重視,當年大笛子劇團被晉升為聊城專區職業劇團。1970年,由于全國掀起京劇熱,劇團的演員開始改學京劇,大笛子劇團便沒有了。
   
    “當年大笛子劇團在我們村成立,不能在我們村失傳啊!”劉會立說他們要把大笛子戲傳承下去。后來,由劉會立帶頭,與村里幾位老藝人又成立了劇團。
   
    “那時候孩子們學戲很辛苦。”劉會立說,前來學戲的都是10多歲的孩子,他們自己從家里帶饃,在劇團里吃住。有時下大雨,劇團的房子漏雨,孩子們睡覺的被子都是濕的。但是他們都堅持了下來,一年四季到外面演出。
   
    2007年大笛子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更名為羅卷戲,后又于200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下撥40萬元錢,要求對該劇種繼續進行保護和挖掘。□梁營營【原標題:大笛子戲:來自民間 流傳千年
   
    ■相關知識
   
    何為大笛子戲?
   
    大笛子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號稱傳統戲曲的活化石。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
   
    大笛子戲劇目多來自宮廷,曲調古色古香,既有唐宋的大曲,也有元明雜劇余韻,有古代中原俗曲小令,又有南曲曲牌的納入。
    
    大笛子戲擁有八大聲腔體系,300多個唱腔曲牌,300余部劇目,舞臺表演粗狂樸實,潤以舞臺藝術色彩、動作,臉譜服裝極其樸素,大笛子戲的音樂伴奏以大笛為主,配以笙管、橫笛、簫、絲弦等各種樂器,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   
    ■延伸閱讀
   
   服飾臉譜夸張醒目
   
    大笛子戲的臉譜以紅臉、花臉最負盛名。以趙匡胤、秦瓊和張飛、薛剛等臉譜而論,均甲于其他劇種。其特點是用色簡單,著色搭配講究適宜,譜形鮮明醒目。如紅臉(秦瓊)面額與兩頰合至口唇全為朱紅,鼻梁后至雙眉上部以白為地,沿眉上部斜涂黑彩對稱相照,黑白相間,以示眼神且正五官,莊重而大方。該劇種服飾,強調與人物的社會地位,家境和性格的吻合,且具夸張之特點。如《水滸》中的李逵,《晌馬》中的程咬金,往往赤膊光背,或項圍水肩即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聊晚全媒網 2013-3-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