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官李天成》劇照。
一出地方戲曲,一部英模題材的現代戲,11年來數易其稿,各地演出逾800場,部分唱段已被中原百姓傳唱――這就是由河南豫劇三團創作的豫劇現代戲《村官李天成》(以下簡稱《村官》)。近日,大型現代豫劇《村官》演出800場座談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京、滬、陜以及河南的戲劇研究專家、藝術家齊聚一堂,各抒己見。
數十年來,戲曲現代戲始終面臨著創作瓶頸,如難以找到傳統戲曲和現代題材、現代情懷的結合點;一些地方劇種由于缺乏文化自信,時常向京劇、昆劇靠攏,向話劇、影視靠攏,削弱了自身的藝術特性等!洞骞佟冯m非完美,但它抓住了當前農村發展進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又在藝術表現上突出了傳統戲曲的美學原則及河南豫劇的地方特色,從而吸引了眾多新老戲迷。它的創作經驗,或許能對摸索中的戲曲創作,尤其現代戲曲的創作有所啟示。
生活原型轉化成藝術典型
《村官》取材于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黨支部書記李連成帶領全村勤勞致富的故事。以豫劇藝術地再現這一事跡,既是對農村建設經驗的積極傳播,又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了創作契機。
不過,這更是挑戰。如何讓這一現代戲創作不再是“先進事跡宣傳劇”?打破現代戲舞臺上常見的“高大全”形象是關鍵!洞骞佟烦晒Φ幕A,用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的話說,就是劇作家較為圓滿地“從百姓立場出發,藝術化地縫合‘主旋律’與民眾的期待心理”,實現了筆下人物從“生活原型”到“藝術典型”的轉化。劇本主創姚金成,是中原大地著名的戲曲編劇,數十年來,他將筆頭伸入到田間地壟,將活潑潑的人物寫進案上的方稿紙里,創作出《香魂女》、《曹公外傳》等優秀戲曲作品。此次和張芳、韓爾德共同創作《村官》,11年中,大的改動就有十余次,小改動不計其數。
“《村官》顛覆了‘英模式’的創作模式,舞臺上的李天成不再是報告材料中扁平、干癟的人物。”《中國戲劇》原主編姜志濤概括說。推動《村官》劇情發展的是具體事件,如李天成說服大家入股參股這一細節,不過《村官》更著意表現的戲劇沖突是人物內心,通過不斷地為主人公設置“困境”,從而層層剝筍般地挖掘并展現了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從戲一開場要不要當官的猶豫,到廠子辦起來而不被人們理解的痛苦,一個血肉豐滿、可感可信、普通中見不凡的“村官”李天成被一點點塑造了出來。
還有專家將《村官》的唱詞比作《朝陽溝》,認為:“質樸生動,不賣弄文采,不刻意雕琢,俗中見雅,更難得的是唱詞中有性格,比如李德旺第四場中唱道‘市場這玩意兒真魔道,孬了好、好了孬、好好孬孬,不入門大睜兩眼往坑里跳,有眼光土坷垃會變金條’,地道的農民語言,又符合李德旺的性格;面對妻子的不理解,主人公李天成唱出‘當干部就應該能吃虧’,語言平實、以誠動人。”
現代題材用“傳統”表現
許多以現代生活為題材的戲曲,為適應觀眾的審美習慣,常常將傳統戲曲與話劇、影視進行嫁接,造成戲曲藝術本體的流失。這正是當前現代戲創作中另一大常見問題。
《村官》中也不乏話劇舞臺式的處理,如話劇式的對白和幾處寫實的舞臺背景,不過全戲表演的核心是戲曲的,充滿地方特色的唱腔是豫劇的。如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中心主任黃在敏所說:“這個戲從骨子里就是戲曲的東西,人物的行動和全劇的情節在線性發展中單純明了,同時編導又善于在人物內心展開處生出許多戲,用唱念做打充分恰當地把這些戲表現出來。”許多觀眾對《村官》李天成“拉磚”這段戲的處理印象深刻。不少評論者將這一場的“拉車舞”與京劇《駱駝祥子》的“洋車舞”、京劇《華子良》的“挑擔舞”相媲美。在這場戲中,主演賈文龍充分地表現出傳統戲曲的功底,通過這段表演,觀眾得以領略傳統戲曲的“技術魅力”。“他的搓步蹵中見穩,劈叉陡中見舒,吊毛險而不驚,整個動作從容不迫,一招一式盡在情理之中”——傳統戲迷看的,就是演員身上的“玩意兒”,聽的就是翻入云霄的“叫小番”。賈文龍的聲腔造詣同樣得到與會者的贊賞,許多人將他與河南豫劇二團團長李樹健,并稱為當代豫劇須生的代表。
可以說,全劇正是在古典、傳統的戲曲手段基礎上,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從而讓整部作品具有強烈的當代感。戲一開始,雷雨交織、房屋倒塌,舞臺上不見聲光電或投影等如今戲曲舞臺上常見的“新元素”,依舊是空舞臺,通過演員表演戲曲身段,讓觀眾對情節了然于心;再比如李天成和三娃的對唱舞步,則既是戲曲的,又是現代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是戲曲表演的特性,在《村官》中,即便念白沒有上韻,演員的身上也有寫意的動作來外化人物內心;即便是用于場間連接的音樂,也帶有豫劇聲腔的特色。如黃在敏所說,《村官》的成功就在于它不僅是一出好看的戲,還是一出好看的豫劇;它不僅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英模人物,還塑造了一個具有地道豫劇特點和表演個性的英模人物,這的確是需要一點功力的,需要一點一滴的艱苦攀升和磨練。
戲曲佳作需土壤栽培
《村官》誕生在河南豫劇三團不是偶然,多年來,河南豫劇三團以關注現實生活、創作現代題材的豫劇為特色。放眼河南,現代戲是這片中原大地的創作“強項”,如《朝陽溝》、《兒女傳奇》、《婚姻大事》、《香魂女》、《常香玉》、《鍘刀下的紅梅》等等。與此同時, 河南創排的古典劇目也佳作迭出,如河南省豫劇二團的《程嬰救孤》曾創下連演800場的市場紀錄,多次走出國門,傳播中華戲曲之美。這些劇目既征服了專家、評委,獲得多個政府獎項,也深入基層,把戲送到百姓身邊,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河南戲劇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悠久深厚的戲劇傳統的滋養,也是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幫扶使然。多年來,河南戲劇得到了政策支持、資金投入、輿論支持,逐漸創造出良好的戲劇文化生態,以《村官》為例,河南省省委領導曾反復觀看談論這個戲,推動作品的修改與完善。而這,正是《村官》在給予我們現代戲創作啟示之外,另一個值得借鑒的戲曲發展經驗。
和來自西方的話劇藝術相比,戲曲是我們土生土長的舞臺藝術體系,它歷經數百年、近千年的創造與傳承,波瀾起伏,為中國人提供著精神文化財富——面對這個寶庫,如何珍惜、如何開發、如何讓其在當代與未來仍能煥發光彩,這是我們在研討《村官》成功經驗之外的更艱巨的課題!驹瓨祟}:豫劇現代戲《村官李天成》 何以征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