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弦戲演員在化裝
濮陽歷代藝風甚熾,容納百川。有史記載,流入或源于濮陽的戲曲劇種達20多個,如目連戲、歌舞劇、梆子戲、柳子戲、羅子戲、大平調等。而活躍在我國戲曲舞臺千余年,歷經風雨,至今依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濮陽大弦戲更是濮陽的一張文化名片。2006年1月1日,濮陽大弦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宮廷御戲風光于民間
“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對濮陽大弦戲最客觀的評價。大弦戲源于唐朝宮廷梨園音樂,相傳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創,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號稱“戲曲之祖”的昆曲還要早四五百年。早已失傳了的唐宋大曲、宮廷音樂等,在該劇種中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該劇種也因此被專家們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目前還能演唱大弦戲的劇團全國只有兩個,分別是濮陽縣的濮陽大弦戲劇團和滑縣的大弦戲劇團。
大弦戲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該劇種的伴奏樂器均以“三弦”領頭起板,所以叫“弦子戲”。又因為濮陽大弦戲起源于唐朝宮廷梨園御戲,所以冠以“大”字。唐王朝衰亡后,唐朝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為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還在朱仙鎮建了一處廟堂,俗稱“唐王廟”。直到20世紀40年代,朱仙鎮的群眾迎接濮陽大弦戲演員時還要敲鑼打鼓,并四處傳告:“御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濮陽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若與其他劇種對戲,必先等弦戲開鑼后方能開戲,可見當年大弦戲的繁榮和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1909年,大弦戲班正式扎根濮陽縣,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濮陽大弦戲劇團”。濮陽大弦戲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不斷改革創新,在音樂、表演、唱腔、舞臺設計等方面有了突破。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濮陽大弦戲劇團大弦戲藝人用戲中通常使用的錫笛演奏的《火龍陣》、《黃河謠》等多次在全省獲音樂大獎,此錫笛樂器還深得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時樂的贊揚,稱之為全國罕見的民間音樂瑰寶。20世紀80年代,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和國家文化部分別錄制了濮陽大弦戲劇團演員郭金風、杜恩榮、羅香穗、胡志坤、張玉枝、陳彥嬌等人的唱腔選段,以及《牛頭山》、《兩架山》、《奇中遇》3個劇目的唱片,并發行到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
大弦戲在豫北廣大鄉村有著眾多的戲迷,有一次大弦戲在長垣縣城演出,一位戲迷看到劇團裝樂器的箱子已破爛不堪,一聲不吭從商店里給買來個新皮箱。眼下,在濮陽和周邊市縣的農村仍有“大弦戲唱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的美譽。
傳承發展舉步維艱
然而,近年來,由于戲曲處于低迷狀態,濮陽大弦戲也由城市轉向偏遠的農村,因農村只有農閑時才請戲入村,所以濮陽大弦戲劇團一年只有五六個月的演出時間,按一天平均兩場算起,一年也只有300場次左右,除去各項演出開支外,每場的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每年濮陽縣財政所撥的經費僅夠補貼劇團退休職工的養老保險金,演員平均月工資只有300元左右。劇團放假時,演員全靠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
濮陽大弦戲劇團團長姚繼春說,到目前為止,大弦戲已由最高時的300余部劇目減至20余部,劇團無一間排練房,暫時借用在一個單位的老房子里排練。服裝、道具、音響大多還是20年前的班底,更新困難。而更讓人擔憂的是該戲種十多年沒有培育新人,劇團各行當青黃不接,年齡最小的演員也都20多歲了,小演員很不好找。而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戲曲牌音樂的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大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亟須搶救挖掘。
盡管如此,現有的演員們沒有棄大弦戲而去,也沒有唉聲嘆氣,他們仍一如既往地深愛著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仍堅持每年排兩部新戲,苦苦守護著這一民間藝術珍寶。
值得欣慰的是,濮陽大弦戲的藝術價值和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濮陽市文化局和濮陽縣文化局為搶救、保護大弦戲這一即將消亡的“御戲”,曾數次向省市有關部門呈報搶救大弦戲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的緊急報告,渴望得到有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援助。河南省藝術研究院派專家寫出了《河南省少數劇種——濮陽大弦戲目前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詳實記述大弦戲的發展現狀及藝術價值,并上報省文化廳。希望更多的人來關注濮陽大弦戲的傳承和發展,使這一千年藝術奇葩、“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能在中原大地盡展風姿,發揚光大。【原標題:大弦戲:困頓中堅守的古老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