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末民初各大班社的坎坷更替與相對繁榮
清末民初,柳子戲繼續活躍于魯南、魯西南、豫東、蘇北、皖北、冀南一帶。紀根垠在《中國戲曲志·山東卷》中把此時期柳子戲的活動以運河為界,分為東、西、南、北四路,這種總結固然清晰,但由于缺乏詳細史料,不一定符合當年實際。比如:這里被分成東西兩路的濟寧、曲阜的柳子戲班實際上是人才互相流動、演出互為影響的親密團體,理應屬于同一路。在《柳子戲簡史》215頁,紀根垠又把濟寧孫家班劃為北路,自相矛盾。況且除了以上戲班外,這個時期還存在其他一些有名的戲班。本書作者經過收集、整理、歸納,把清末民初的柳子戲班社活動情況分列如下:
⑴、曹縣曾禮堂科班之大曾班(長興班)
“曹縣孫老家鎮溫樓村曾禮堂科班是柳子戲班,始于1915年,管主是該村的曾禮堂,故簡稱曾家班。”[9]山東曹縣文史資料人員認為曾家班“共培養了三期學員,按入學早晚,分為春、秋、明三代。第一代(1915年—1921年)為春字輩;第二代(1922年—1928年)是秋字輩;第三代(1929年—1935年)為明字輩。”[10]這里的“春”字輩學員即為大曾班,“秋”字輩學員即下文將說及的小曾班,“明”字輩學員為大曾班學員巨野縣人孫家義(孫春花)自辦科班的學員。如一定要按輩份排序,“秋”和“明”中間還有曾班弦手宋廷振自辦的以“冬”字為輩的定陶宋樓班。“春”、“秋”、“冬”、“明”四大科班是一個前后相連的體系,都聘用王福潤等人為師,培養了一大批著名演員,這些演員日后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的主干力量。
大曾班(長興班)的創立時間有紀根垠1910年說、曹縣文史委1915年說之別。菏澤藝術學校柳子戲教師王繼星曾告訴本文作者:“當時的歷史都屬老藝人后來的回憶,互相矛盾不足為怪。既然是科班,都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六年,對入學及出師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對著名演員張春雷入學的時間,紀根垠做了記載,1904年出生的張春雷“十歲入曹縣溫樓曾家長興科班學戲。”[11]由此推之,本書作者認為大曾班創立時間應為1914年。
大曾班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張春雷(后為山東省柳子劇團副團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孫春花(孫家義科班創始人)等。
⑵、曹縣曾禮堂科班之小曾班(義盛班/義勝班)
在大曾班“到處受歡迎、收入豐裕”[12]的情況下,曾禮堂又創辦了小曾班(義盛班/義勝班),創立時間不詳,紀根垠認為和定陶宋樓班創立時間均在“二十年代末”[13],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何秋云(何芳善)、張秋玉(張興成)等。
⑶、定陶宋樓班
山東定陶宋廷振自辦科班,培養出的著名演員有李冬蓮(李永秀)、鄭冬秋(鄭蘭亭)、何東明(何芳重、何冬明)等。
⑷、巨野孫家義班
山東巨野孫春花自辦科班,培養出了崔明雨(崔先德)、侯明山等名演員。
以上四大科班標志著20世紀初至抗戰前魯西南菏澤地區柳子戲的輝煌歷史,演繹出了當時該劇種的最高成就。
⑸、濟寧孫狀元府班(孫家班)
這個時期,孫家班活動在濟寧周圍,著名演員有讓觀眾“押了房子賣了地,一心要聽小桃的戲”[14]的劉云駟(“小桃”)、李文遠(“一錠金”)、劉仰田等。
⑹、曲阜孔府班
曲阜孔府的演戲活動繼續進行,主要演員有李文遠、劉仰田等。
⑺、豐縣張敬友(張景友)班
《中國戲曲志》中說:“南路:張敬友掌班,活動在蘇北、豐縣。”而江蘇省豐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年編纂的《豐縣文史資料·第8輯》記載,豐縣柳子戲名演員楊厚善,1895年15歲學戲,1904年搭張景友班。此處的“張敬友”與“張景友”應為同一人。
⑻、單縣楊福田班
據《豐縣文史資料·第8輯》介紹,豐縣楊厚善,1909年加入單縣楊福田班,1914年轉入曹縣溫樓曾禮堂班,后成為掌班。這也為本文作者關于大曾班創立于1914年的說法提供了佐證。
⑼、章丘苗發云班
不詳,有待進一步考查。
⑽、臨沂李家興班
不詳,有待進一步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