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濮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濮陽

孫——采用祖字命名的姓

2015/8/10 15:06:58 點擊數: 【字體:


    孫sūn——采用祖字命名的姓
孫——采用祖字命名的姓

    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較多的姓氏,僅《新唐書•宰相世系》即記有“出自姬姓”、“出自羋姓”、“出自媯姓”三支。

    西周初,周武王姬發封他的同母少弟姬封于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為侯爵。因姬封先被封于康,后又徙封于衛,故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姬和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兒子名耳,為衛上卿,食采于戚(在今河南濮陽東北),生兒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為姓氏,就是孫氏。

    春秋初期,楚國君主蚡冒有個兒子叫蒍章,“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嬴生蒍艾獵,即令尹叔敖”。叔敖,蒍氏,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官令尹,史稱孫叔敖。他是楚國著名的賢臣,在邲之戰中輔助楚莊王指揮楚軍,大勝晉兵,還曾興修水利工程,蓄水灌田。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形成又一支孫氏。因楚國的祖先季連為羋姓,故稱此支孫氏“出自羋姓”;又因叔敖是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人,故此支孫氏亦源于河南。

    公元前672年,陳厲公的兒子完(字敬仲)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4世孫桓子無宇之子書,字子占,任齊國大夫,因為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今山東博興)。因陳國的祖先是帝舜的后裔媯滿,故此支孫氏出自媯姓。

    此外,據漢《孫根碑》載,比干在朝歌(今河南淇縣)被殷紂王殺害后,子孫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因比干是商朝王族,為子姓,故此支孫氏出自子姓。又據顏師古說,戰國時著名學者荀況的后裔在西漢宣帝時,因避宣帝劉詢名諱,改為孫氏;一說“荀”、“孫”二字音近,語遂移易。

    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出自姬姓的孫氏,世居汲郡(治所在今河南衛輝市),如晉代隱士孫登就是汲郡孫氏之后。出自樂安的孫氏,至孫書(即田書)之孫孫武時,因齊國發生內亂,孫武逃到吳國,為將軍。孫武的二兒子孫明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陽),發展繁衍,成為大族。孫明的13世孫孫福,西漢末任太原太守,因遇赤眉軍起義,留居太原(今屬山西),后有一支徙居清河(今屬河北),還有一支徙居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孫福的堂祖父孫騏任安邑令,孫騏的小兒子孫敻,東漢時任天水太守,徙居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鎮北),后有一支徙居昌黎(今遼寧義縣),又因避難,移居武邑(今屬河北)。又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中原孫氏在唐代曾兩次向福建移民,一次是唐高宗時期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那里安家落戶;一次是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留居福建。另據廣東《孫氏族譜》載,唐之前,孫氏世居河南陳留,至晚唐僖宗時,任中書舍人及兩浙節度使的孫拙,有子曰孫誗,甚賢能,因“黃巢亂起”,以其才武被選為佰將,引兵游于閩、越、江右之間,以軍功封東平侯,遂定居于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孫誗傳5世,至孫承事,遷居福建長汀河田。明永樂中,孫承事后裔孫友松再遷至廣東東江上游紫金縣的忠霸公館背;又11傳至孫鼎標,時值明清之際,孫鼎標隨鐘丁先起義抗清,兵敗,族人多離散,其子連昌遷居增城。清康熙中,再遷至香山縣涌口門村,二傳至孫殿朝,又遷至翠亨村。孫殿朝是孫中山的高祖,他的兒子叫孫恒輝、孫子叫孫敬賢。孫敬賢有三個兒子:長子達成,次子學成,三子觀成。達成娶楊夫人,生三子:長子德祐,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姓氏考略》云:孫姓望出太原、東莞、吳郡、樂安。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孫姓在這4郡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

    孫姓移居臺灣,始于清代。據《臺灣省通志》記載,僅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自廣東、福建入臺灣的孫氏就有20多位:鎮平(今廣東蕉嶺)人孫其貌遷入新竹新埔;陸豐(今屬廣東)人孫明山遷入新竹新埔;海陽(今廣東潮安)人孫為發遷入苗栗通霄;潮陽(今屬廣東)人孫理遷入高雄大社;揭陽(今屬廣東)人孫永帝遷入臺南白河;同安(今屬福建)人孫和遷入淡水,孫德成遷入永和溪州,孫開遷入永和秀朗,孫潤遷入新莊,孫善抄遷入今臺北市東圓街,孫富挑遷入新莊,孫賢生遷入云林新港,孫思森、思仕兄弟遷入嘉義溪口,孫海遷入臺南鹽水,孫游壽遷入今臺南市,孫經遷入苗栗苑里;龍溪(今福建漳州市東南)人孫瑞敏遷入彰化,孫水遷入臺南麻豆,孫定宗遷入今臺南市;安溪(今屬福建)人孫玉尊遷入新竹。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又有鎮平人孫永科遷入苗栗三義,安溪人孫神福遷入臺中梧棲。此后,孫氏入臺者不斷增加,F在,孫姓在臺灣100大姓中居于第50位。

    孫姓徙居海外,最早是到日本。據日本弘仁六年(815年)編纂的《新撰姓氏錄》記載,三國時吳主孫權之子孫登的后裔輾轉東徙至日本,以地名為姓氏,稱為身俠氏。宋代,有商人孫忠僑居日本。此后,又有不少孫姓人到日本求發展。當代,日本有孫忠利,擁有財富約2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從19世紀開始,孫姓又有不少人到朝鮮,以及東南亞、歐洲、美洲一些國家開拓新的事業。

    先秦至三國時期,孫氏以非凡的軍事才能而被稱為兵家大族。春秋時齊國人孫武,以《兵法》13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曾率吳軍攻破楚國。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戰經驗,揭示了戰爭的一些重要規律,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被稱為“兵經”,受到國內外的推崇。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發現《孫子兵法》殘簡,并有《吳問》等佚文。孫武的孫子孫臏,為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他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曾設計先后大敗魏軍于桂陵和馬陵。所著《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作戰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名著。1972年在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中重新發現其殘簡。孫武后裔、三國時富春人孫堅,少為郡縣吏,曾組織地主武裝鎮壓起義軍,后參與當時軍閥混戰,逐漸擁有大量部曲,在率軍擊劉表時被射死。孫堅之子孫策,收領其父部曲千余人,削平當地割據勢力,依靠南北士族,在江東建立了孫氏政權,后遇刺死。孫策的弟弟孫權,繼其兄據有江東6郡,曾聯合劉備,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又大敗劉備,于222 年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建立吳國,稱吳王,229年稱帝,歷史上也叫孫吳、東吳。吳國占有今長江中下游,南至福建、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共歷4帝、59年,于280年為晉所滅。此外,東漢有宦官孫程,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人,在安帝死后聯合18人擁立濟陰王稱帝(即順帝),消滅外戚閻氏勢力;三國時魏有經學家、訓詁學家孫炎,樂安人,時稱“東州大儒”。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孫氏涌現出幾位文人學者,他們是西晉文學家孫楚,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東晉末年,瑯邪(治金城,今江蘇句容北)人孫恩,因其叔孫泰以天師道結聚徒眾被東晉政府所殺,他流亡海島,繼續組織群眾,在江南階級矛盾尖銳之時,乘機登陸,攻克會稽,得到當地起義農民支持,眾達數十萬,起義經歷3年,曾4次登陸,沉重地打擊了東晉的封建統治。隋末,山東孫氏有兩位農民起義軍首領,一位叫孫安祖,是高雞泊起義軍的首創者;一位叫孫宣雅,起義于豆子鹵,部眾發展到10萬人,稱齊王,曾屢敗隋軍。唐代,孫氏有兩人任宰相:孫茂道,相高宗;孫偓,相昭宗。還有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孫過庭,散文家孫樵,音韻學家孫愐,畫家孫位。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并博涉經史百家,他總結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孫過庭,陳留(今屬河南)人,工正、行、草,尤以草書擅名。今存其所撰《書譜•卷上》,是一部書、文并茂的書法理論著作。五代時有詞人孫光憲 。北宋有學者孫奭、孫復,文學家孫洙。元初有善于制甲的孫威、孫拱父子。明代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孫吉樸,畫家孫克弘,兵部尚書孫承宗。明清之際有光學儀器制造家孫云球,曾創制察微鏡、夜明鏡等70種光學儀器,是我國民間最早獨立制造望遠鏡的人,所著《鏡史》,在我國光學儀器發展史上起有重大作用;還有學者孫奇逢。清代有抑制豪強、興修水利的直隸總督孫嘉淦,詩人孫原湘,經學家孫星衍,經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近現代,孫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孫中山,此外還有京劇演員孫菊仙,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孫云鑄,家蠶育種家孫本忠,導演藝術家孫維世,“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孫占元、孫生祿,解放戰爭中“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孫繼先。

    孫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12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54%,分布很廣,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河北、吉林居多,這6省孫姓約占全國漢族孫姓人口的58%。孫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例如:唐代契丹人有孫姓,安祿山之殿中監孫孝哲即是;明、清時云南臨安府虧容甸長官司副長官為孫姓,系傣族;世居益州、撫順等地的清滿洲人有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后改為孫氏;世居益州的清高麗人有孫姓;佤族木依庫氏,漢姓為孫;景頗族木如氏、堵引氏,漢姓均為孫;滿、回、彝、苗、侗、羌、朝鮮、土家、阿昌、蒙古、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孫姓。 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