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最初指古代漢人的服飾,故稱“漢服”。《左傳》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禮儀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與內涵。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至明末剃發易服而亡。漢服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為了讓同學們了解漢服文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體驗館于4月7日上午開設了“夏又至·漢未央”體驗課。
首先帶領同學們參觀展廳里的陶俑,讓他們觀察每個時期陶俑身上的服飾特征,接著回到教室又進一步普及漢服的由來、形制、特征、發展變化等知識,最后讓大家自由發揮,繪制自己喜歡的漢服。
漢服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體驗課讓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識,激發大家對其保護和傳承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