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悝
人物簡史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戰國初期魏國人(今河南濮陽)。約生于周定王五十四年(前455年),卒于周安王七年(前395年),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在魏文侯時任丞相,主持變法。司馬遷說:“魏用李悝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李悝變法在魏國走上富強之路過程曾做出很大貢獻,是中國變法之始,隨后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都在發展著李悝的變法實踐,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師從儒學 法家鼻祖
李悝的身世史無記載,只顯示他是孔丘門徒子夏弟子曾申的學生,他屬于孔子和孟子中間時期的學業有成者。他起初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隨后在發展儒家思想的同時,在執政治軍的實踐中,卻由一個儒家轉為法家,以致被歷史公認為法家始祖。傳說商鞅和吳起曾從師于李悝。
李悝在魏文侯時,先任中山相,后又被任命為上地守。守,既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地方的最高軍事統帥。上地在河西,地處今陜西省北部的黃河以西一帶,為魏秦兩國交界地區,是魏國的邊防要地,故李悝經常布兵和秦人交鋒作戰。
魏文侯十三年(前434年)、十六年(前431年)、十七年(前430年)、二十四年(前423年),魏秦兩國在這里進行了激烈的戰爭。李悝在擔任上地守期間,有施展其軍事才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