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出土三方對弈古象棋盤 或改寫中國象棋史

2012/10/19 11:14:12 點擊數: 【字體:


洛陽出土三方對弈古象棋盤 或改寫中國象棋史

朱南銑先生摹畫的古象棋盤示意圖。

洛陽出土三方對弈古象棋盤 或改寫中國象棋史

《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封面。
       

    中國象棋,大家屢見不鮮。可您見過三方對弈的古象棋嗎?


    這個古象棋盤,來頭可不小:1932年出版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首頁插圖,即是這個特殊的棋盤;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象棋史叢考》,特地選了該棋盤作為封面主打圖片。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古象棋盤,是在咱洛陽出土的。近日,記者在一次采訪中,偶然發現這個特殊古象棋盤的照片印圖。

    一冊舊刊,揭開一段中國象棋“秘史”

    7日上午,記者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內翻閱該館收藏的一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時,突然有了新奇的發現。

    該冊第一頁的插圖是一張名為“洛陽新出土古象棋盤圖”的照片印圖,插圖背頁附錄簡短的“編者識”:“洛陽新出土磚制古象棋棋盤一具,成六角形,分為三方。每方具將一,仕象馬車旂(音qí,筆者注)炮火各二,卒三,共十八子。”

     仔細觀察,“編者識”并不準確。三方棋子微有不同,下側一方棋子有“將”、“象”,左上一方棋子為“將”、“相”,右上一方棋子為“帥”、“相”。

    這個古象棋盤,和常見的象棋盤不同之處,主要有二:其一,這個棋盤為三方對弈,現行二人對弈棋盤中間有“楚河漢界”字樣,這個古象棋盤,對峙三方之間三角形區域的三個角,都有“城”、“山”字樣及簡圖,中間的小三角地帶,則是一個“博”字;其二,古象棋盤上,多出“旂”、“火”。 “旂”字,《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釋義:“古代一種旗子。”至于“旂”、“火”如何使用,今人已很難查證。

    這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三、四月出版的雙月刊物,編號為“第六卷,第二號”,保存較完整,但已紙張泛黃,紙質發脆。

    這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收藏人、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稱,這冊館刊是2002年在上海市黃浦區一個古籍書店購買的,可以肯定是真品。

    據了解,國立北平圖書館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家圖書館。1913年2月,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佑負責管理該館,實際由周樹人(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原名)負責管理。1928年5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改京師圖書館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專業期刊,創刊于1928年5月,初名為《北京圖書館月刊》,兩次易名,終定名《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

    古象棋盤存漢魏、南宋“年齡”之爭

    這個古象棋盤,究竟是哪個朝代的呢?


    這個古象棋盤照片印圖附錄的“編者識”記載,它最初被認為“漢魏間物”,也就是東漢和三國期間的文物。但“編者識”一文提出不同意見:“案(同‘按’,意為考察、核對)吾國象棋,在隋唐以前,其式與今行者殊科(殊科,意為不同),孟心史先生以為與今日歐洲通行之象棋相近,大致可信也。現行象棋之逐漸形成為三十二子、二人對弈,其時間最早不能出北宋,至南渡初(指宋高宗的南渡,意為南宋初年),乃有文獻可征(征,意為驗證、證實)。此局三人對弈,蓋仿溫公(溫公,指《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七國象棋格局為之,易七國為三國。觀于炮字從火不從石,疑出于南宋以后,或亦受有當時平話方面說三國影像亦未可知。謂為漢魏間物,似過早也。”

    孟心史(1868年~1938年),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奠基人。心史先生壯年正處在清末西學東漸、維新變法時期,他東走扶桑,攻讀政法,求為中國謀富國強兵之道,后潛心致力于學術。他晚年掌北京大學史學講席,孜孜不倦朝夕攻研明清史,尤其在清前史的研究工作中創獲極多。

    著名紅學家、目錄學家朱南銑先生(1916年~1970年),在其專著《中國象棋史叢考》中,也認同孟心史先生的觀點,將洛陽出土的這個古象棋盤的年代,確定為南宋。朱南銑先生根據《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圖片,把這個古象棋盤重新摹畫出來,作為《中國象棋史叢考》的封面主打圖片。

    對于孟心史、朱南銑兩位先生的“南宋說”,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則有不同看法,仍堅持這個古象棋盤是東漢到三國時期的文物。朱曉杰的理由有三:其一,由于都沒有見到實物,就這個古象棋盤圖片的紋飾來看,繞棋盤一圈的跑獸紋,在漢代的畫像磚上頻繁出現,顯然不是南宋的風格;其二,棋盤周邊的鋸齒紋,在漢代銅鏡中也是常見的,也可認定是漢魏風格;其三,考察洛陽的歷史,沒有“南宋”這一段,中國南方經歷南宋時,洛陽正處在金朝。

    如果洛陽出土古象棋盤系漢魏文物,將徹底推翻唐代之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據《中國象棋史》)的傳統歷史。因為這個棋盤上,不僅現在象棋的兵種應有盡有,而且還多出“旂”、“火”兩個兵種。

    古象棋盤今何在?煙波浩渺難尋覓

    市民或許更關心:這個古象棋盤現在何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北平圖書館于1950年3月6日,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

    曾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亮相的洛陽古象棋盤的原始文物,是否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10日,記者與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社科咨詢組取得聯系。社科咨詢祖的唐晶女士隨后進行了查詢,并于11日給本報記者回復,該館并未收藏該棋盤。

    1927年7月,在馮玉祥極力主張下,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得以創立,籌建于開封三圣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和河道總督衙門舊址。1930年至1937年,正是河南博物館的輝煌時期,館藏文物最為豐富。洛陽出土的這個古象棋盤,是否仍在今天的河南博物院?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就這個古象棋盤專門咨詢了河南博物院《中原文物》編輯部主任張得水先生。張先生明確地說,他在河南博物院研究館藏文物數十年,從未見過這個古象棋盤。

    朱曉杰說,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民政府為確保文物安全,于11月24日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輾轉運往漢口、重慶。1949年11月,國民政府將存放于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臺灣,后成為“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據《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記載,目前流落于臺灣的河南古物實有4982件,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織錦、書籍、甲骨等,其中尤以甲骨為最,多達3000余件。

    洛陽出土的古象棋盤,會不會隨河南博物館的這批文物一起,至今仍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對此,我們不得而知。“若有心者將該棋盤復原,供人對弈或作為洛陽特色旅游紀念品,有這種形式讓原屬洛陽的文物重見天日,無疑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洛陽市知名動漫人王永認為。(程奇)(原標題:洛陽出土三方對弈古象棋盤 或改寫中國象棋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2-10-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