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銑先生摹畫的古象棋盤示意圖。
《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封面。
中國象棋,大家屢見不鮮。可您見過三方對弈的古象棋嗎?
這個古象棋盤,來頭可不小:1932年出版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首頁插圖,即是這個特殊的棋盤;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象棋史叢考》,特地選了該棋盤作為封面主打圖片。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古象棋盤,是在咱洛陽出土的。近日,記者在一次采訪中,偶然發現這個特殊古象棋盤的照片印圖。
一冊舊刊,揭開一段中國象棋“秘史”
7日上午,記者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內翻閱該館收藏的一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時,突然有了新奇的發現。
該冊第一頁的插圖是一張名為“洛陽新出土古象棋盤圖”的照片印圖,插圖背頁附錄簡短的“編者識”:“洛陽新出土磚制古象棋棋盤一具,成六角形,分為三方。每方具將一,仕象馬車旂(音qí,筆者注)炮火各二,卒三,共十八子。”
仔細觀察,“編者識”并不準確。三方棋子微有不同,下側一方棋子有“將”、“象”,左上一方棋子為“將”、“相”,右上一方棋子為“帥”、“相”。
這個古象棋盤,和常見的象棋盤不同之處,主要有二:其一,這個棋盤為三方對弈,現行二人對弈棋盤中間有“楚河漢界”字樣,這個古象棋盤,對峙三方之間三角形區域的三個角,都有“城”、“山”字樣及簡圖,中間的小三角地帶,則是一個“博”字;其二,古象棋盤上,多出“旂”、“火”。 “旂”字,《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釋義:“古代一種旗子。”至于“旂”、“火”如何使用,今人已很難查證。
這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三、四月出版的雙月刊物,編號為“第六卷,第二號”,保存較完整,但已紙張泛黃,紙質發脆。
這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收藏人、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稱,這冊館刊是2002年在上海市黃浦區一個古籍書店購買的,可以肯定是真品。
據了解,國立北平圖書館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家圖書館。1913年2月,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佑負責管理該館,實際由周樹人(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原名)負責管理。1928年5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改京師圖書館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專業期刊,創刊于1928年5月,初名為《北京圖書館月刊》,兩次易名,終定名《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
古象棋盤存漢魏、南宋“年齡”之爭
這個古象棋盤,究竟是哪個朝代的呢?
這個古象棋盤照片印圖附錄的“編者識”記載,它最初被認為“漢魏間物”,也就是東漢和三國期間的文物。但“編者識”一文提出不同意見:“案(同‘按’,意為考察、核對)吾國象棋,在隋唐以前,其式與今行者殊科(殊科,意為不同),孟心史先生以為與今日歐洲通行之象棋相近,大致可信也。現行象棋之逐漸形成為三十二子、二人對弈,其時間最早不能出北宋,至南渡初(指宋高宗的南渡,意為南宋初年),乃有文獻可征(征,意為驗證、證實)。此局三人對弈,蓋仿溫公(溫公,指《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七國象棋格局為之,易七國為三國。觀于炮字從火不從石,疑出于南宋以后,或亦受有當時平話方面說三國影像亦未可知。謂為漢魏間物,似過早也。”
孟心史(1868年~1938年),中國近代清史學科的奠基人。心史先生壯年正處在清末西學東漸、維新變法時期,他東走扶桑,攻讀政法,求為中國謀富國強兵之道,后潛心致力于學術。他晚年掌北京大學史學講席,孜孜不倦朝夕攻研明清史,尤其在清前史的研究工作中創獲極多。
著名紅學家、目錄學家朱南銑先生(1916年~1970年),在其專著《中國象棋史叢考》中,也認同孟心史先生的觀點,將洛陽出土的這個古象棋盤的年代,確定為南宋。朱南銑先生根據《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的圖片,把這個古象棋盤重新摹畫出來,作為《中國象棋史叢考》的封面主打圖片。
對于孟心史、朱南銑兩位先生的“南宋說”,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則有不同看法,仍堅持這個古象棋盤是東漢到三國時期的文物。朱曉杰的理由有三:其一,由于都沒有見到實物,就這個古象棋盤圖片的紋飾來看,繞棋盤一圈的跑獸紋,在漢代的畫像磚上頻繁出現,顯然不是南宋的風格;其二,棋盤周邊的鋸齒紋,在漢代銅鏡中也是常見的,也可認定是漢魏風格;其三,考察洛陽的歷史,沒有“南宋”這一段,中國南方經歷南宋時,洛陽正處在金朝。
如果洛陽出土古象棋盤系漢魏文物,將徹底推翻唐代之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據《中國象棋史》)的傳統歷史。因為這個棋盤上,不僅現在象棋的兵種應有盡有,而且還多出“旂”、“火”兩個兵種。
古象棋盤今何在?煙波浩渺難尋覓
市民或許更關心:這個古象棋盤現在何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北平圖書館于1950年3月6日,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
曾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亮相的洛陽古象棋盤的原始文物,是否收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10日,記者與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社科咨詢組取得聯系。社科咨詢祖的唐晶女士隨后進行了查詢,并于11日給本報記者回復,該館并未收藏該棋盤。
1927年7月,在馮玉祥極力主張下,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得以創立,籌建于開封三圣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和河道總督衙門舊址。1930年至1937年,正是河南博物館的輝煌時期,館藏文物最為豐富。洛陽出土的這個古象棋盤,是否仍在今天的河南博物院?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館長朱曉杰先生,就這個古象棋盤專門咨詢了河南博物院《中原文物》編輯部主任張得水先生。張先生明確地說,他在河南博物院研究館藏文物數十年,從未見過這個古象棋盤。
朱曉杰說,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民政府為確保文物安全,于11月24日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輾轉運往漢口、重慶。1949年11月,國民政府將存放于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臺灣,后成為“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據《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記載,目前流落于臺灣的河南古物實有4982件,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織錦、書籍、甲骨等,其中尤以甲骨為最,多達3000余件。
洛陽出土的古象棋盤,會不會隨河南博物館的這批文物一起,至今仍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對此,我們不得而知。“若有心者將該棋盤復原,供人對弈或作為洛陽特色旅游紀念品,有這種形式讓原屬洛陽的文物重見天日,無疑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洛陽市知名動漫人王永認為。(程奇)(原標題:洛陽出土三方對弈古象棋盤 或改寫中國象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