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鐘顯靈的傳說
2013/8/20 9:46: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傳說明朝萬歷年間,皇帝指派八府巡按蘇民望代天子巡察河南。他輕車簡從,行至鄭州東郊圃田村時,聽說村東北角高坡上有列子祠,就前去拜謁。到了跟前,只見列子祠屋宇殘破,破爛不堪。不禁長吁短嘆,惋惜不已。那蘇民望本是一代文人,博古通今,深知列子是道家名宿,千古偉人。看到他的祠堂荒涼破敗,心中感慨萬千。
蘇民望回到鄭州行轅之后,立即指派當時的鄭州知州許汝升等一干大小官員,馬上行動。一邊籌措資金,一邊組織能工巧匠,重修列子祠。圃田一帶的黎民百姓、鄉紳財主本來就對列子敬仰尊重。一聽說要重修列子祠,更是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不到一月,資金及木料、磚瓦等一切準備就緒。請人選了一個黃道吉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列子祠重修工程正式開工。
由于列子在百姓中的聲望極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切進展順利。不多時,就修成了大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四周圍墻高聳,大門粉飾一新。新修成的列子祠飛檐挑角,琉璃瓦頂。大殿內畫棟雕梁,青磚鋪地,金碧輝煌。列子端坐正中,慈眉善目,栩栩如生。院里碑亭下立有一通高大石碑,上刻八府巡按蘇民望親筆撰寫的碑記。
這天清晨,眾位工匠、鄉紳百姓正在一起欣賞修繕一新的列子祠。不知啥時候一位道人飄然來到祠堂門前。只見那道人衣冠整潔,面目清癯,一派仙風道骨。道人面帶微笑,口中念念有詞:“造廟修觀,莫大陰功。新祠落成,唯缺一鐘。”一位叫劉茂的鄉紳接話說:“道長言之有理。有祠無鐘,確實是美中不足。可眼下鑄鐘料物好備,鑄鐘匠人卻難找啊!”道人隨即說:“鑄鐘工序祖先有言,鐵塊芒硝加木炭,猛火須得風箱扇,火色變藍鐵變水,倒入模子除去灰,大鐘即成。如此而已。只是有言在先,大鐘鑄成之日,我須去函谷關拜祖師。一定要等我走了十日之后,再敲響大鐘。那時鐘聲就可傳千里了。切記勿忘。”
于是大家一齊動手,所需料物很快備齊。道人親手做好模子。只用了三天三夜時間,一口通體黑亮、滿帶燒藍的大鐵鐘便澆鑄完成。道士指揮大伙兒杠抬繩拉,七手八腳地把大鐘懸掛停當。再三叮囑后,辭了眾人西去。
不料道士走了還不到三個時辰,有一個楞頭青等得心急難耐。趁著大伙不備,猛然操起木棰,敲響了大鐘。只聽“咣……咣……咣……”雄渾優美的鐘聲在淡淡的暮藹中顯得分外嘹亮。遠處的回聲更是深沉悠揚,余音不絕。大家聽了,竟忘了道士的囑托,禁不住歡呼起來:好鐘!好洪亮的聲音!
不知啥時候,道士去而復返。面對眾人仰天長嘆:“可惜了一口好鐘!我走的時候給大家講得清楚。待我去后十天方可敲鐘。那時鐘聲可傳千里之遙。如今我才走了兩個多時辰,剛到鄭州城隍廟,你們就敲響了。這樣一來,這鐘的聲音也只能傳三十多里了。你們言而無信,也害得我行而無果了。”說罷,拂袖飄然而去。
眾人呆了半晌,恍然大悟:這一定是列子爺下凡幫我們了!都怪我們一時不慎,敲鐘早了,鑄成大錯。辜負了列子爺的一番苦心啊!
列子祠的鐘聲只能傳到鄭州,聽三十多里遠。列子爺下凡鑄鐘的傳說卻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