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春秋之時,有個身高九尺、長耳、大眼、黃眉毛的老頭兒,騎著一頭青牛來到浮戲山,住進二郎寨西邊半山坡上的山洞里。每逢初一、十五,他總要在山里轉一圈。到汜源西北的神母祠、桑峪溝的嫘祖祠、臥龍臺上的三皇廟、水洞溝口的火神廟和香爐山下的奶奶廟去燒香、磕頭,平時很少見到他。不過,時間一久見面多了,他和當?shù)厝艘簿吐氖熳R起來了。他與當?shù)氐睦项^兒們見了面兒,稱兄道弟的也顯得很家常。當有人問起他的姓名時,他總說他叫李老二。所以中年人見了他,就叫他李二叔或李大爺可是小孩兒們背地里都把他們叫作——長耳朵兒老頭兒。
一天,神母祠地方的一個姓張的老頭去圣母廟的地方看望一個姓趙的老頭,兩家是親戚。中午吃罷飯,張老頭要回家,趙老頭就說我送送你吧。兩人結伴而行,走到天堂山半腰的一個大石庵前,看見石庵下有個人,他們感到好奇,就想過去看個究竟。他們來到大石庵下一看,這里石桌石凳俱全,一個仙風道骨的白胡子老人正在揮筆寫字。 因為神母祠與圣母廟的所在地都沒有名字,山里又沒有識文斷字的人,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好。他們見到這個會寫字的白胡子老人,十分敬重,張老頭與趙老頭同時想到讓這個老人給他們所住的地方起個名字。他們把自己想法給白胡子老人一說,白胡子老人欣然應允。在兩人各自述說了自己家鄉(xiāng)的地方特征后,白胡子老人揮筆在兩張紙上分別寫下了“老、子”兩個字,晾在石桌上。對他們說:“神母祠的拿前邊的‘老’字,圣母廟的拿后邊的‘子’字。各自回去刻在廟前的石頭上,就是你們當?shù)氐拿至恕?rdquo;兩老頭連連點頭稱是。
白胡子老人交代完畢,說聲:“走了。”用拐棍在石庵下一搗,搗了個山洞,就鉆進去走沒影了,驚得兩個老頭張大了嘴巴。他們呆了好一陣子,才回過神來,趕緊扭頭一看,石桌上的兩張字紙被風刮在了地上,他們都不識字,也分不清那個是前邊的那個是后邊的了。就一人拿了一張,分手回家了。誰知,他們恐怕錯了,到底還是拿錯了,圣母廟的老頭拿的是“老”字,神母祠的老頭拿的是“子”字,回家后分別把字鐫刻在了廟前的大石頭上。后來,有識字的人來到這里,問:“你們這里是什么地方?”當?shù)厝司椭钢鴱R前石頭上的字,說:“你看看,在這兒寫著呢。”識字人在圣母廟的地方說這兒是“老廟”,使那里的人大吃一驚;在神母祠的地方說這兒是“子廟”。神母祠地方的人當時就不愿意了,說:“什么子廟?這兒是老祖母奶奶廟!”識字的人立馬改口說:“哦,我說反了,這兒是‘廟子’,祖母奶奶送福送子!”這時,雙方的人們才知道弄錯了。
這消息一傳開,兩邊村里的人都認定那個自稱李老二的老頭兒不是凡人,是神仙。因為那時候沒有大路,刻好了字的大石頭沒法調換,于是兩邊就將錯就錯的把村名叫了起來。因此,神母祠的地方叫“廟子”,圣母廟的地方叫“老廟”。廟子這邊的人們知道是先人拿錯了地名字紙這個故事后,心里很不舒服,叫老廟不叫“老廟”,而給它多加了一個字,改叫“老廟山”了,因為玉仙圣母廟是在半山坡上建造的。好幾年之后,有個在京為官的人到浮戲山尋宗拜祖,來到神母祠,他認出那字是在朝中當過官的,號稱老子,真名叫作李耳的人所書。當年李老二住過的山洞,后來被叫作“老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