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夫立是鈞瓷研究方面的專家,曾任中國鈞瓷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長達13年。
2000年,他受邀來到鄭州大學,創建了鄭州大學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他說,既然鄭州是中國瓷器發展的源頭,為什么不能創造一個帶有鄭州特色的新瓷種呢?他決定延續“青商瓷”血脈,創建一個代表鄭州商文化的新瓷種。
為此,他花費了整整10年時間。
鄭州大學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副所長李梅花告訴記者,傳統的瓷器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必須用鉛等有害物質做助劑釉。
那到底有沒有一種原料可以做到無重金屬、無污染、綠色環保呢?
為此,閻夫立奔波在鄭州轄區的溝壑之間,尋找理想的料石,從創意、造型、素燒、上釉、出窯等道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動手試驗,甚至連窯爐的設計、壘砌和爐門的切割、焊接等技術他都要親自參與。
我國著名陶瓷專家趙文璽說:“在陶瓷領域,沒有什么能難倒閻夫立的。”
同時,閻夫立還改造建成了環保、節能的天然氣陶瓷窯爐,使陶瓷的出窯成品率突破性地達90%。在國內首創無縫燒制鈞瓷技術,先后改用液化氣、天然氣代替柴、煤燒窯燒制陶瓷取得成功,不僅降低了燒制陶瓷的勞動強度,而且消除了環境污染,改寫了陶瓷燒制“十窯九不成”的歷史。
他總結的《名貴傳統瓷器天然氣梭式輕質窯爐》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教育科學成果一等獎。同時完成了“釉下結晶微觀意境”的實驗,實現了“無縫燒制”和“立體釉”的創新。
歷經上萬次的實驗,在1320°C的高溫下,一個具有造型美、釉色美、紋路美的新瓷種產生了,被陶瓷界命名為我國“第六大名瓷”。
他們將其命名為鄭商瓷,借商代“青商瓷”的諧音,取“鄭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為名。
李梅花告訴記者,新瓷種的瓷土都是取自鄭州轄區。打破了傳統的鈞瓷釉色常以“紅為貴、紫為最”的常規,選擇了綠色為主基調,鄭商瓷就是“春天的色彩”,金色紋路與綠色釉面形成完美搭配,既彰顯高貴典雅、明麗祥和的氣質,又突出環保、和諧的時代理念,代表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
李梅花說,“鄭商瓷”從“血緣關系”上來分析,“她是漫長而久遠的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就遺傳上說,具有后周御窯柴瓷的貴族基因;就釉色特點來看,它是鄭州青商瓷靈魂的再現,是對商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人民日報》曾報道說,這是“陶瓷燒造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香港鳳凰衛視執行副總裁、中文臺臺長王紀言曾發問:“這家伙干了什么?”“他在自己的小窯中做出了世界級的作品。”“他的作品讓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
如今,由閻夫立創新發明的新瓷種——鄭商瓷,多次作為國禮隨國家領導人、政府要員走出國門,傳遍70多個國家和地區,像一位文化使者架起了一座座中外友誼的橋梁。
建言“中華瓷源圣地鄭州”應盡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鄭州轄區的新密、鞏義、登封等地儲藏著大量的陶瓷原料,陶瓷是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包括實用陶瓷、工業陶瓷、文化陶瓷都大有發展前途。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河南城鄉建設使用的大量實用陶瓷,都是從省外購進的。
閻夫立說,如果進行有計劃的加工、生產開發利用,一定會產生出巨大的綜合效益,但河南現在還沒有一家這樣的廠家。
根據他的調查,河南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古窯遺址,從商代開始直到元代,河南一直是中國的陶瓷中心。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發現的較大陶瓷窯口遺址已經達400處。
他呼吁,鄭州應盡快申報“中華瓷源圣地”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振中原陶瓷文化雄風。
閻夫立說,申報“中華瓷源圣地”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一步促進河南的陶瓷文化發展,為鄭州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鄭州的知名度。
他也勾勒出了鄭州瓷文化未來發展的藍圖:可以通過把鄭州申報為中國瓷源文化之鄉,建立“中華瓷源圣地”紀念碑和博物館等,把標志性紀念物與旅游、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向世人展示中華陶瓷文化的精華,在鄭州形成收藏陶瓷、欣賞陶瓷的濃厚文化氛圍。
李梅花告訴記者,他們正在籌備建設鄭商瓷藝術博物館,準備把我國古窯爐復制陳列、陶瓷制作歷史介紹、陶瓷藝術品展示、陶瓷文化教育、陶瓷制作工藝演示、制作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集觀賞性、教育性、實踐性、參與性等用途于一身。
這個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我國第一座多學科綜合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有機結合的一流陶瓷藝術博物館。【原標題:鄭州曾出土最古老瓷器 專家稱中華瓷源圣地是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