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曾作為中華民族的“形象大使”,蜚聲海內外。在英語單詞中,瓷器和中國都是China。那么,中國瓷器的起源在哪里?有人說是江西的景德鎮,有人說是湖南的醴陵,也有人說是廣東的潮州。鄭州大學教授閻夫立經過多年研究,認為中國真正的瓷源圣地在中原鄭州,并建言盡快將“瓷源圣地——中國鄭州”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老祖宗留下的陶瓷文化無形資產,建立“中華瓷源圣地”紀念碑和博物館等。
晚報記者 王戰龍
最古老的瓷器出土于鄭州商代遺址
說起中國瓷器的起源,不得不提及一件瓷器——商代原始青釉瓷尊。那是1965年在鄭州市銘功路一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
“束頸、大敞口、折肩、深腹圓鼓,口沿內側有清楚的輪轉時遺留的凸弦紋,肩部飾席紋,腹部飾條紋,黃灰色胎,系高嶺土制成。器表和器內上部皆涂黃綠色釉,內外和口沿部有釉痕,呈深綠色,色潤,制作精細。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
閻夫立說,當時出土的是碎片,專家們像小孩拼圖一樣,將其復原,最初定名為釉陶尊。
直至1971年,一次全國展覽中,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考古所、北大等部門的權威當場定性是瓷器。
器物表面有玻璃質綠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結合緊密,硬度較高,叩之有金石之聲。這與后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的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
專家們堅定地認為,這件器物的燒成溫度最低在1200℃以上,完全具備瓷器的特點,堪稱中國瓷器的鼻祖。
自此,改名為商代原始青釉瓷尊。
此前,傳統的說法認為,中國的瓷器出現于漢代之后,學術界更為準確的說法是,瓷器“始于唐,興于宋”。
鄭州出土的這座原始瓷尊把我國的制瓷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上推到了3000多年前。
“既然中國瓷器的鼻祖發掘于鄭州,那么瓷器究竟起源于哪兒呢?”閻夫立說,對于瓷器的起源地,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觀點,有人說是江西景德鎮,有人說湖南醴陵,也有人說廣東的潮州。
掩埋于歷史間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閻夫立決定探尋中國瓷器的起源。
7年時間,他親自查閱原版文獻,從歷史淵源、時代背景、工藝特點、收藏品,《鄭州志》考,鄭州民俗,柴窯遺址發掘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然后經過檢測、實驗、燒造,終于找到了鄭州古代柴窯與商代青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閻夫立經過研究認為,中國瓷器的起源地就是鄭州。
中國著名瓷種都與鄭州有關
閻夫立說,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最輝煌的瓷種大多產生于河南,且都與鄭州有關。
例如,宋代最有名的“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瓷,前3個瓷種都產生于五代后周時期鄭州柴世宗的柴瓷,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同樣源于鄭州轄區鞏義市的唐代青花瓷工藝。
從古至今,鄭州地區的瓷土資源十分豐富。這里的瓷土品質細膩,品種類型齊全,適宜燒制各種風格的陶瓷,用鄭州的瓷土燒制的瓷器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
例如,北朝的瓷器紋飾普遍以蓮花為題材,素凈雅致,形成了濃郁的地方風格;唐三彩是舉世聞名的藝術瑰寶,蜚聲國內外;北宋出現的鈞瓷、汝瓷、官瓷等被后人稱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瓷器品種本身就產自河南境內。
閻夫立說,經考證發現,柴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御窯。
《飲流齋說瓷》:“天青一色,肇端北宋柴周遺制,瓊乎渺矣,自宋迄明有作者至康雍集其大成。”確切地說,天青瓷從后周柴窯開始,以后,直接影響了宋代汝窯、鈞瓷的產生與發展。
那么柴窯和青商瓷存在什么樣的聯系呢?
閻夫立說,商人衣著尚白色,生活用陶也以白色為圣潔。《中國歷史通覽》記述:“制陶是商代重要的手工業,陶器有灰色、紅色的泥質陶和夾砂陶,還有更高級的硬陶、白陶和原始青瓷。其中最能代表商代制陶水平的是白陶。白陶以瓷土為原料,在1000°C以上的高溫燒成,胎質潔白純凈,表面雕刻有精美花紋。”
白陶說明了古代制陶技術的成熟,并為青瓷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隨后的3000多年間,青商瓷燒制業以鄭州為圓心,鄭州陶瓷的根脈伸向四面八方,經過歷史漫長的發展與創新,于是便有了中國的“五大名瓷”。
閻夫立說,2005年,在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還收藏了一座價值連城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西周古窯,為確認鄭州是中華瓷源圣地提供了實物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