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母闕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南麓,距離縣城二公里的嵩山萬歲峰下。啟母闕為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并稱“中岳漢三闕”。闕的北邊190米處有一開裂的巨石,即是啟母石,根據文獻《淮南子》記載,上古時期大禹奉命治理泛濫的河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化為巨石,巨石從北面破裂而生啟。西漢武帝游覽嵩山時,為此石建立了啟母廟。東漢延光二年(123年),穎川太守朱寵于啟母廟前建神道闕,即是啟母闕。漢代因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曾一度改名為開母廟、開母湖。
啟母闕是中岳漢三闕中損壞最為嚴重的。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3.18米,兩闕間距6.80米,整體結構和太室闕相同。闕頂已經部分遺失。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上面有長篇小篆銘文,記述了夏禹及其父親鯀治水的故事,字體遒勁俊逸,是漢代書法中的精品,一直為國內外金石學家所注重。闕的下部是東漢嘉平四年(175年)中郎將堂溪典所書《請雨銘》,字體為隸書,只是大部分已經剝落。闕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飲、車馬出行、百戲、蹴鞠、馴象、斗雞、獵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兒”等歷史故事畫像六十余幅,其中的蹴鞠圖,刻畫有一個頭挽高髦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動的長袖輕盈飄揚,女子兩旁各站立一人,擊鼓伴奏,再現了漢代蹴鞠運動的真實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