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密縣志》記載:密縣的古廟會起源于南北朝后期,興盛于唐、宋時代。
新密古城主要廟會:
關帝廟會:
關帝廟會日期是每年五月十三,相傳這一天為關公磨刀日,需要水,故要下雨。會期一天,關帝廟會起源于順治年間,每年的五月十二,各地香客就紛紛來上香,輪流拜訪貢品,而且還要請大戲一臺。香客除本縣人外,涉及到禹州、登封、滎陽等縣(市)。
城隍廟會:
五月十八為城隍爺生日,故起此會,會期八天。城隍廟建于明洪武四十年(1731年),同時起會,五月二十七日開始擺供(由三街群眾輪流,每年一換),晚上挑經擔,直至深夜。二十八日四方善男信女蜂擁于廟內上香,往往擠得水泄不通,各村旱船、竹馬、推車等民間文藝活動也前來助興,拜城隍,請大戲1到3臺,連唱 8天,直到六月六。
南關火神廟會:
火神廟會為古城最大的廟會,正月初七為火神生日(新密供奉火神祝融),年里就開始擺供,形式很大,供品就是工藝品,有八仙人、龍鳳、獅、虎、牡丹、菊花、壽桃等,趕廟會的人必看供品,是這一廟會一大特點。初六晚上誦經、挑經擔,初七大早,各村民間文藝及三街獅子都到西關橋西頭集合,排隊到南關祭拜火神并在會上表演,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然后到城內表演,東西大街人滿為患,說是火神會,實際整個縣城都是會。會期請大戲1到3臺,連唱三天;鹕駨R始建不詳,毀于明末,清順治七年重建,火神會再起于建廟期間。
在廟會期間,跳經擔、張公背張婆、鷸蚌舞、吹歌是經常出現的民俗節目,深受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