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古稱大白馬寺、大慈云寺、釋源、祖庭,俗稱上寺,明初河南知府虞廷璽撰文稱其“少林共祖、白馬同鄉”。慈云寺位于河南省會鄭州與九朝古都洛陽之間,南依中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東連浮戲陽城,西托北宋皇陵。據古碑文記載,該寺創建于東漢,唐玄奘奉敕重修,宋、元奉敕再修,明初長沙太守之子,投師南京、北京大國師的南宗順又進行大規模復修,寺院占地60余畝,直轄面積一百余平方公里,信徒涉及全國十一個省和近百個州、縣,規模“不減丹丘蓬丈(來)”,“不減武夷九曲”,“雖遠公之住廬山,達摩之居少室,大顛之臨南海,其勝會叢林,亦不多讓也”,被譽為“鞏南之勝概,叢林之第一”、“中州第一寺”,登封古剎法王寺的舊碑亦稱“嵩陰之慈云……為佛教入中國作寺之始”。慈云寺寺院香火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該寺遭到嚴重破壞,七人不能合抱的大白果樹等巨木被砍伐,數以百座的古塔被拆毀,巨量寺產被挪用。
建國后,位于深山幽谷,風景秀美的慈云寺遺址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1963年被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來,慈云寺所在地的民權村干群眾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又邀請文物、古建、森林等各方面專家,對青龍山及慈云寺作了全面調查,發現隋、唐、元、明、清時期古建、石刻、摩崖等文物數百件(處),僅碑刻就50余通、塔銘四十余塊,其中隋代造像幢、雙足靈相圖、五十三峰圖和唐代古塔等尤為珍貴。寺院周圍原始次生林面積百余平方公里,林木等各類植物109科、377屬、639種。(原標題:青龍山慈云寺將成為鞏義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