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共8處11項建筑,觀星臺是其中之一。
6月9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揭牌儀式在嵩陽書院舉行。這標志著鄭州、登封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兩級聯動保護“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模式初步建立。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對象分為遺產本體(含附屬文物)、古樹名木、影響因素、保護管理、安全保障、監測工作實施保障等六個方面,細分為污染、氣象、水文、地質災害、考古發掘、日常養護、環境整治、古建筑修繕等多個方面,以儀器監測為主,輔以“目測”和實地巡視檢查。其中,遺產本體、古樹名木、附屬文物根據級別實行一年二次、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監測。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表示,國家文物局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確定為我國世界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試點,是希望進一步加強對該建筑群寶貴文化價值的科學研究,建立健全科學化、數字化、專業化的遺產預防性監測和管理體系,整體提升“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保護管理水平。
自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鄭州市和登封市就已經陸續開展了遺產保護與監測工作。目前,已經完善了8處11項遺產點的基礎檔案,布設了6個氣象觀測站、3個空氣自動監測點、4個水文觀測站、5個地質災害監測點,并安裝攝像頭77個、雙監探測器17套、架設光纜11000米,建成了集監控報警、消防預警、氣象防雷三個子系統于一體的安全防范系統,為監測中心的成立打下了良好基礎。
鏈接
文物專家詳解“天地之中”來歷
河南為什么被稱為“中原”?“天地之中”是如何確定下來的?6月8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文物專家實地探訪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為讀者解答了這些問題。
“都說河南是‘天地之中’,有證據嗎?當然有。”在觀星臺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指著觀星臺上一根木桿在地上投下的影子說,“古人就是靠圭表來定中原的。”
馮時說,古人經過長期觀測得出一個結論,夏至之日用八尺之表測影,如果正午時刻的影長為一尺五寸,這個地點就是天地之中。傳說西周初年,周公曾在嵩山測景,影長正好是一尺五寸,這里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中或”,意為中域、中原,這就是“中國”一詞的直接來源。
馮時說,登封的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隨著時代推移,圭表越來越精確。元代郭守敬建登封觀星臺時將表的高度增加到40尺,度圭的長度增加到128尺,精確度相當高,由此算定的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今天通行的公歷相同。但公歷出現于郭守敬制定《授時歷》300年后。(原標題: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 看護“天地之中”)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