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大院的古老之美
【文物的失落,就是一段文明的逝去,一段歷史的“殘缺”。
正如常年為文物保護奔走的作家馮驥才浩嘆:“我們拆除了這些歷史建筑,留下一片野地或‘方殼子’,如何再與歷史對話?”
如今,鄭州的一些古建筑正在成為“消失的文物”。鄭州3600年歷史中,堆積的故事大多留在典籍里,無數的故事已經失去細節。】
郭家大院是鄭州市區唯一的四合院,因地鐵修建,一直身處拆遷漩渦。經媒體持續報道后,引發多方關注,為了避讓這座百年老宅,鄭州地鐵2號線東大街站的疏散方案作出調整。最終,郭家大院被確認原址保護。然而,郭家大院被保住之后:二進門改成了廚房,走道加裝了廁所,門樓改成了門面房,老房梁急需加固……在城市化浪潮中,發展與保護、建設與破壞之間的沖突前所未有的尖銳。8月2日,記者走進郭家大院,從中窺探城市發展與遺跡保護之間的難題所在。
鄭州最后的四合院:幾經周折,終被保留郭家大院位于書院街112號,紫荊山路與書院街交叉口,如今是“書院幽荷”游園的一部分。
郭家大院被譽為“鄭州最后的四合院”,說起它,附近居民無人不曉。
“據祖上老人說,院子建于明朝末年,總共經歷過五六次翻新,最近一次是1929年。”66歲的郭天育老人說,他就在這個院子出生并生活至今。
“郭家大院的文物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是市區現有少數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布局的民國時期建筑之一。”管城區文物局副局長李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1月6日,管城區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有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參觀郭家大院,其中不乏外國游客。
“鄭州最后一個四合院”是如何保護下來的呢?2003年,商城遺址附近要建“書院幽荷”小游園,涉及郭家大院的拆遷。“市領導到大院視察,指示一定要保護好,這算躲過第一劫,地鐵方案為此調整,算是躲過了第二劫。”郭天育回憶說。
近距離探訪:郭家大院的殘缺美
8月2日,記者到郭家大院探訪。
在高樓林立的紫荊山路上,這個大院顯得很“個性”。大院門上,有一副大紅對聯:“歷經滄桑”“歲月悠久”。旁邊掛著簡陋匾牌,上寫“區文物保護單位”字樣。“這個牌子是我們自制的。”郭天育老人說。
推開半掩的紅色木門,大院內的現狀并不如想象的好。
院內的老建筑本是青磚灰瓦,竟有幾處紅磚搭建的平房,擠占在四合院;臨街門樓改成了門面房,租給了商戶經營……
房子內部,門窗破敗不堪,瓦礫里長出的雜草和小樹讓房頂略顯塌陷;東廂房用牛氈和木條釘做的屋檐已經塌陷……
大院的破舊讓人有些許失望。
但是,青磚灰瓦、雕梁畫棟、翹角飛檐、格子窗、青石板以及一棵60余年的夾竹桃樹,依然在提醒著人們她的古老美。上房房梁上“民國十八年(1929年)修建” 的字樣也佐證了房屋的年頭。
看護人的心愿:“政府出面把我們搬走,將大院保護起來”
郭家大院現有房屋16間,共360多平方米,常住7人,其中,郭家4人,租房戶3人。
中午時分,室外酷熱難耐,郭天育老人住的西廂房卻十分涼快。“房子雖老,但住著舒服,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悠閑”。郭天育老人對這座見證了鄭州發展和郭氏家族興衰的大院充滿感情,但他對這樣的生活環境并不滿意。
郭家大院早已面臨修復。郭天育老人說,但大院的最后歸屬和安置問題沒有談妥,也就沒有得到及時修復。郭天育的心愿是,“政府出面把我們搬走,然后將大院好好保護起來”。
如今,整個郭家大院被分成了8個房產證,郭天育持有面積為50平方米。對于搬走的條件,郭天育直言不諱,“每平方米補償2萬元,或者按照3倍面積提供住房”。
政府的無奈:
搬遷條件無法談妥,保護無法實施
“作為文物部門,我們已經做好了原址保護方案,希望大院內現有居民搬走,政府對大院進行原址保護。”李東說。
管城區東大街辦事處一名負責人表示,“對方提出的搬遷補償條件太高,始終無法談妥,我們也很無奈”。
“根據有關規定,郭家大院的所有權屬于郭家,如果郭家人沒有能力保護,可以提出申請,政府拿出專項資金協助保護,但他們并未向政府申請。”李東說。
按照管城區文物局方案,政府征用以后將原址進行保護,打造成一個民國時期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屆時,地鐵2號線東大街出站口將成一道亮麗風景線,不僅僅是一個文物遺址,還將成為一個免費對外開放的景點。
“希望涉及各方能夠盡快達成一致意見,提早對郭家大院實施保護。”李東說。
專家的建議:
郭家應申請政府保護,不搬離原址
彭保紅是鄭州市古民居保護志愿者,也是最早參與呼吁保留郭家大院的志愿者之一。
“古建筑保護,如果只是變成博物館,會很沒有味道。” 她建議郭家大院應當申請政府修復,郭家人仍居住其中負責看管和保護。她說,現在郭家大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這里有我們過去的生活方式、原始風貌,是活的文化傳承。
正如一名民俗專家所說,鄭州有3600年的歷史,但卻很難有一種心理上的融入。“比如說有一件瓷器,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如果它是經過祖爺爺、爺爺幾代人傳下來的,就會感覺特別親切,有了傳承文化才能帶來歸屬感。”
鄭州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鄭東軍認為,割斷歷史的城市化是失敗的城市化,如何在兩者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需要理性而科學的決策和實踐,古建筑景觀與城市基礎設施可以相得益彰。(原標題:鄭州:百年老宅郭家大院被保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