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
圖一
□鄭州晚報記者 袁建龍 通訊員 劉會賓 文/圖
登封市大金店鎮老街,當地始稱“三里長街”,“甭看現在老街有點冷清,它在明清時可是熱鬧非凡”。近日,記者與學者王占敏一道探訪了這條如今已顯落寞的老街(圖一)。
王占敏介紹,因為老街區域地處潁河谷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汝州、伊川、登封城、禹州的交通樞紐。明清至民國時期,是登封地區最大的集鎮之一,甚至被冠以登封縣十大集鎮之首,有“小洛陽”、“小上海”美譽。據《登封工商志》有關“登封縣新中國成立前十大集鎮商行分布情況”統計,民國時期大金店有坐商(有門面、有店員的商戶)87戶,當時,全縣比較有名的商行共有125家,大金店街就有29家,遠遠超過排在第二的大冶(19家)、排在第三的城關(12家)。
7月11日中午時分,炙熱的陽光夾雜著蟬鳴,狹長的街道上空無一人,兩側老商鋪、老民居鱗次櫛比,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仍然依稀可辨,可斑駁的灰瓦紅墻卻仿佛隔絕了遠處市鎮的喧鬧,如今的老街一派沉寂。
羅鐵懷今年63歲,他的老房子和老街上所有的老民居一樣,建于什么年代,他自己也不知道,坐在門口,慢悠悠地點燃一根煙:“這可說不準,這條街上能說清楚的也沒多少,建得最晚的也得200多年吧。”
談起老街的往昔,他不禁有些激動:“50多年前,我上的小學就在離俺家幾百米的南岳廟內。那時候南岳廟大門外附近正是集鎮的中心。每到中午放學,出校門后再想走得快些根本不可能――趕會的人太多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羅鐵懷只能撥著趕會者挪來挪去的腿鉆來鉆去向家的方向擠。
每到會日,臨近各縣及周圍各鄉的百姓、商賈、民間藝人都要來大金店老街趕會。糧油、蔬菜、牲畜、鐵器、瓷器、服裝鞋帽、針線、藥材等商品交易應有盡有。還有表演硬氣功、玩魔術、設象棋局之類的各色人等,熱鬧異常。
羅鐵懷所說的南岳廟就在老街正中心(圖二)。南岳廟原貌前有大門,內塑四大天王神像,東西有掖門,院內有大小月臺,正殿三間,歇山式建筑,灰色筒瓦蓋頂,四面墻上繪有壁畫,中有崔府君和四將軍泥塑像,殿前有千斤大鐵鐘,碑碣10余通,后院有天爺廟、灶君殿、龍王廟和老君廟、義勇祠。今年5月份,南岳廟被國務院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敏介紹說,早在100多年前,這條老街,南側有崔家拐、南拐;北側有北拐、廟拐、常家拐。寨墻高而厚,由黃土夯筑而成,四周有城門,城門上方嵌有刻著“負黍鎮”字樣的青石匾額。據記載,同治二年(1863年),捻軍張宗禹駐扎大金店,與清軍張曜、敖天印交戰……
一座座古老的房屋,一扇扇殘舊的大門……順著老街徑直走,兩旁依然有軋花、木工維修、登封燒餅等百年老字號,登封市有關部門已經表示,將針對老街制訂有力的搶救方案。“老街的故事已然鐫刻在這里的一磚一瓦上,如一杯老酒、如一首老歌。希望在不遠的將來, 這條老街能重現風華!”王占敏說。(原標題:登封市將制訂搶救大金店鎮明清老街方案——落寞的老街,期盼風光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