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雖有價值 怎奈“老無所養”
多方呼吁保護這些古建筑,留住一段歷史
□記者李巖實習生薛貝貝文記者洪波圖
核心提示
始建于清代的滎陽古縣衙建筑群,方圓數十畝,布局嚴謹,建筑很有特色,但如今屋頂坍塌、門窗遺失、垣殘壁斷、荒草叢生,垃圾成堆、殘破不堪,成為附近居民眼中的“鬼片拍攝基地”。特別是縣衙大堂,多處大面積塌頂后已經危及巨大的木質圓柱安全。
以該處古縣衙為代表的魁星樓、韓鳳樓故居等滎陽老城古建筑殘破、持續坍塌情況,文物保護志愿者在與本報記者一起實地探訪目睹后,無不惋惜,“要是再不保護,等這些古建筑一旦消失,鄭州乃至河南的一些歷史將不復存在”。
現狀目擊:
魁星樓
樓內坍塌,基座被改成廁所
10月8日下午,在滎陽市老城東街滎陽市豫劇團大門口東側,記者與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志愿者金鑫、彭保紅一起,見到了傳說中的滎陽老城的制高點——魁星樓。
魁星樓高聳的八角形塔樓十分醒目,但基座西側、南側搭建的窩棚,讓其光芒難放(如圖)。通過墻體獨特的圓形孔洞,內部木質的樓梯、支架等斷裂、腐朽的情況,清晰可見。
透過北門門縫,記者看到魁星樓底座過道內,已被改造成劇團的雜物間。門口壘砌了垃圾池,臭氣撲鼻。特別是樓東側,劇團更是緊挨樓基建設了公廁,更讓這座古建筑難堪。
在魁星樓樓頂,一座被指為測繪部門建設的測繪站點鐵塔已經倒伏。其倒伏的地方,樓頂的一個墻垛已經不見蹤影。
劇團不愿具名的門衛阿姨說,自他們劇團上個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魁星樓樓基下的拱形過道就一度是他們劇團的大門,后來增設了滎陽市藝術學校,新建了大門。大約10多年前,魁星樓下的過道被封閉,很少再使用。
原籍滎陽的金鑫說,滎陽的魁星樓大約建于清代,為傳說中的“魁星”鐘馗而建。當地人每逢中舉、考試等,都會祭拜。
“現在的滎陽魁星樓,應該是河南唯一的此類古建,文物價值不小。”金鑫說,在抗日戰爭期間,魁星樓曾被日軍用作炮樓而被部分損毀,如今更需要好好保護。
現狀目擊:
古縣衙
已成殘垣斷壁,居民戲稱能“拍鬼片”
在正對滎陽老城衙門口以北的一處荒地,記者與志愿者找到了滎陽古縣衙遺址(如圖)。經由一座木質側門,記者進入縣衙最靠南的大堂。屋頂多處坍塌,地上臟亂潮濕,曾造訪此處的彭保紅說“要是晚上,根本不敢進來,真怕鬧鬼”。
記者看到,由4根直徑約40厘米的木質柱體支撐的縣衙大堂,上部檁多梁粗,被分割為多個小房間。大堂房頂大面積坍塌,一處坍塌處幾乎正位于木柱上方,已經危及柱體安全。縣衙遺址院內雜草叢生,到處殘垣斷壁,保存完整的房屋沒有一間。很多建筑的窗戶、大門等已遺失不見,甚至一些精美的雕花,也被破壞,或遺失。
66歲的滎陽城關鎮居民張進才說,按照老一輩的傳說,在老縣衙大門外的下坡處,還有12道石牌坊。在縣衙東西兩側,還建有男監、女監、馬廄等建筑,但均未能留存至今。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古縣衙還曾一度被用作縣政府辦公地,80年代縣政府搬走后,這里又設過滎陽市衛校、中醫院,但1998年衛校搬走后,這里就被廢棄,各種建筑的損毀呈現加速度狀態,“拍鬼片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破敗,但在南北、東西各4進院落的布局下,該處古縣衙建筑群依然頗有氣勢。在大堂以北的正道兩側,兩株被稱為“鳥柏(因截面呈現鳥的形狀得名)”的柏樹蒼勁挺拔,樹齡至少百年,更顯這里的歷史之厚重。
“這里的古縣衙也應該是清代所建,再不維護,怕是真的不復存在了,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金鑫說。
現狀目擊:
韓鳳樓故居
陳舊難掩精美,一座廂房已整體坍塌
在滎陽老城南關索河實驗幼兒園旁邊,記者見到了韓鳳樓故居。該處建筑,歷來被不少文物研究者認為是滎陽老城眾多古民居的優秀代表,不但建筑十分精美,歷史價值也十分深厚。
曲折的小道旁,這處民居目前只剩下了主樓和兩側的廂房及正對主樓的門房共4座建筑(如圖)。在東廂房緊鄰處,另一座廂房已完全坍塌,成為一堆廢墟。住在韓鳳樓故居旁的78歲居民沈連香說,這處廂房也是新近下雨才坍塌的。在沈大娘的指引下,記者還見到了主樓背后,有高墻圍繞的后院,但都被改造成了各種民房。
無論是廂房還是主樓,故居內部都是雙層結構,墻體厚實,門當、戶對保存完好。特別是主樓檐角的龍、馬、鹿、麒麟等鏤空磚雕,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沈大娘說,韓鳳樓故居被收歸國有后,作為公房,分配給了滎陽司法系統的一位公務員居住。她說,韓鳳樓的一位女兒前幾年曾來到滎陽,呼吁當地政府保護,但實質性的保護措施至今仍未能展開。
據金鑫講,韓鳳樓是滎陽名人,出生于1885年,民國時,韓鳳樓協同蔡鍔參加辛亥革命起義、討袁護國運動。在任云南講武堂堂長時,韓鳳樓是朱德的老師。抗日戰爭期間,韓鳳樓隱居南山,不事敵偽。1944年,朱德總司令寫信求其協助抗日。建國后,韓鳳樓留居大陸,任政協河南省委首屆常委,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相對來說,韓鳳樓故居還算保存較好,如果能把這座故居好好維護,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肯定會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金鑫說。
文管人員回應:“我也很關心,會向領導反映情況”
對于滎陽老城的古建筑現狀,文物保護志愿者通過微博等途徑發布后,已經引起不少人關注。探訪時,記者恰遇在滎陽走訪古建筑的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退休干部李金慶老先生。李金慶說,滎陽古城的歷史遺存毀壞嚴重,急需保護。目前,他正在制作滎陽古城地圖,把一些歷史遺跡通過畫冊留下來,“也算留住鄭州的一點歷史”。
昨日下午,滎陽市旅游與文物局辦公室有關人士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從我個人來說,我對老城的這些古建筑也很關心”。她表示,她會向主管領導進行匯報,并就一些工作進展情況向記者反饋。
金鑫說,據他了解,滎陽市文物部門曾將老城的一些古建筑列為不可移動的文物,但僅是納入,實質性的保護一直沒有進展。“滎陽的歷史,是鄭州的歷史,也是河南的歷史,這些打著時代烙印、極具典型意義的古建筑,不應該在現在這個時代消亡,讓它們留存下來,讓后世知道這些遺跡,是我們的時代使命。”他說。(原標題:滎陽部分古建筑損毀嚴重“老無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