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踏入走廊,入目的便是一幅幅山水畫卷,許是剛完成的佳作,掛在繩上,便在這通風處晾著。
微風濾過,撩起畫卷的一角,撲面而來的是水墨的味道。試想著,如若每天的每刻都置身于這樣的墨香之中,倒也是一種享受了。這樣想來,倒真有點羨慕楊功業老師了,竟可時時與這筆墨打了交道。
楊功業者、字涵舒、號中岳山人、集友堂主,佛弟子,法名:釋延無,河南鞏義人氏。兒時好學受其父影響,喜好書法。少年時,習唐代楷書,拜西安碑林、中國翰園碑林為師,立志成才。其書法飄逸灑脫、筆力雄健俊秀,常為山寺書丹勒石。
沿著走廊而過,兩側的精美畫卷還來不及細品,便見楊老師迎了過來。“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在楊老師身上卻是常體現到的。
簡單的工作室里除了墻上的字畫,顯眼的便是桌上的七尺毛氈,一筆墨了。在桌子的一旁擺著一套整潔的茶具,可以看出楊老師是一個喜茶之人。
還未就坐,楊老師便親手為我們煮起了茶來。許是佛家弟子的緣故,在裊裊霧氣之中竟生出幾分禪意來,或許只有在這種“清心”的意境中,楊老師才有了“不與今人爭高下,直追前賢塑風流”的想法吧。
墻上掛著幾串葫蘆,各有不同的圖案,很是討人喜歡。問及,此是楊老師親手所種,早期為作烙畫時使用。上面的圖案均為楊老師所烙,很是巧妙,稱之為“烙葫蘆”。
在桌角的一端疊放著幾幅山水畫卷,卻是以蓮花居多,這倒符了楊老師淡泊清居的性子。每有人請楊老師授課,從不問錢幾何,在給學生授課時,常教導“人不能有傲氣,但不能沒傲骨”,由此,很是受學生們敬重。
楊老師從小就堅信,天道酬勤。一直到現在都堅持著每天練字,不叫生出懶惰之心來。六尺宣紙鋪開,狼毫浸墨,一筆揮就間似行云流水,輕重緩急,動若脫兔般一氣呵成。“厚德載物”四個隸書大字便渾厚地躍在了紙上。在寫字時,楊老師的腳步很輕,步伐很穩,得知,竟是早期練過太極的緣故。
楊老師從事書畫藝術40余年先后習魏碑、行書、草書,其尤善隸書,喜畫山水。受教于央視新三峽開筆人宋德山先生門下,先后拜請書法家王公壽、原河南省書畫院院長陳天然、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著名山水畫家龔柯、白春堂老師親自點評。書畫作品多次參展并獲獎。其作品《毛澤東詩歌詠梅》入展“海南省三亞市迎春全國書畫展”金獎,《唐詩一首》入展《鄭州市第十四屆墨緣書法篆刻展覽》一等獎,《溪山春韻》山水畫獲河南省第五屆新農村建設書畫大賽二等獎。
每每品讀楊老師的字畫,總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尤其喜那幅《蜀江風景圖》,只見一小船浮于靜靜地江面,卻總是忍不住讓人試想,船內坐著的可是那文人墨客在吟詩暢飲,還是那才子佳人在撫琴訴情,亦或是落魄的舉人在哀愁天明而不知歸往的愁思。寂靜的江面,只有夜風刮過船帆的稍動,時不時傳來的幾聲啼叫,是藏在遠處高山中不知名的秋鳥。川流不息的瀑布立于山間,依稀能聽到那湍湍的流水之聲伴著打漁之人的悠閑高唱。許是天晚,幾艘小船已渡了過客上岸,漸漸歸于升起的江煙之中,打漁的小船也靠了岸,那仍飄在江心的小船,主人可是要燃起油燈繼續醉酒唱晚呢?
沉于畫中的意境,不覺時間已過大半,在舉茶時,竟是滿杯熱茶,不想楊老師卻是細心的,每每茶涼了都會倒掉,在重新為我們添上,品了幾杯,閑聊了一會,直到有客人的到來,我們方告別離去。
本文由印象河南網(
www.fa5f.com)獨家專訪,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