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原貌] 秦氏家廟的內景
[局部整修] 秦家大院一角正在整修
[修舊如舊] 重新修補魚缸

大院整體容貌
《尋找古遺跡》之六
秦家大院:散落在村莊里的“豫商家園”
建于清朝時期的滎陽秦家大院距今已200多年
與康百萬莊園相似,秦家大院見證了家族式豫商的興衰
□記者郭致遠文閆化莊圖
核心提示
每一座古建,都凝結了修建主人的心血、智慧和財富。
坐落于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的秦家大院(又稱秦氏舊宅),是殷實財富的代表。它們,修建于清朝時期,存留的10多處3層碉樓式建筑,傲然矗立黃河岸邊數百年,見證了一個豫商家族的興衰。
實地走訪
10多處古民宅存留完好
豫商的發展雖沒晉商、徽商那樣有名,但在中國商業史上,它擁有的地位亦不可小覷。在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存留的清朝時修建的10多處古民宅,見證了古代豫商創業的歷程。
昨天上午,記者在油坊村秦氏家廟看到,古建的整體外表青磚藍瓦,狹窄的門樓上鑲有梅花鹿、荷花等磚雕圖案,保留著明顯的清代建筑特色。
秦氏家族的家廟建筑布局呈現前庭院、后住房的特色,其后院是一座3層樓的房子,一樓用磚頭壘砌成窯洞狀,從旁邊側門拾階而上,攀登至二樓,可見地面平坦,鋪設的磚頭經多年踩壓,表面出現圓滑。二樓約50平方米,四周擺著青條石刻秦氏家譜,墻壁已顯斑駁。
“不管是秦姓族人還是其他人,都可參觀這里。”在家廟門口,秦氏傳人秦永亮稱,和別的家廟不同,這里供奉的先人,是位女性,她是當年秦家先人的妻子。據傳,當年這位秦家先人在老家成親不久,即啟程去京城赴任,行至河北時,又結識了新的夫人。最后,他為國家客死南方,清政府念其業績卓著,封他的原配為一品誥命婦人。“聽起來像笑談,但足能看出秦家后輩對這位老婦人的尊敬。”他說。
歷史追溯
見證了家族式豫商的興衰
47歲的金鑫,是鄭州市人,在滎陽生活多年,對這里的水土和歷史掌故頗有研究。由他發起成立的滎陽老城保護志愿者組織,在當地坊間聲望日隆。他介紹,油坊村95%的居民都姓秦,這支秦姓人,家譜上記載,他們是明朝洪武年間,山東舉人秦景瑗到當時的河陰縣(現滎陽境內)任教諭,從此落戶于此,繁衍生息。
作為秦家后人,秦川是這個家族博興的核心人物。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五子周定王的女婿,依靠這層關系,精明的秦姓人很快富甲一方。到了清朝,隨著商品流通領域擴大,做生意富足的秦家人返鄉建樓院、修祠堂。眾所周知,留存于世的鞏義康百萬莊園,顯現了豫商的富足實力,而秦家大院,同樣成為一代豫商的實力代表。
“當年水運發達,秦姓人把貿易生意做到全國各地,從河南到北京,沿途有不少的秦家商戶。”金鑫說。
為何秦氏家廟,與當年的民宅極為相仿?金鑫介紹,作為秦家的一個分支,這戶秦家后代愛吃喝,不務正業,殷實的家境逐漸衰落。后來,其他族人將其房屋“收購”,當做家廟使用。
古建保護
秦家一號院修繕即將竣工
出秦氏家廟西行約200米,可見多座3層古建筑與現代民房并肩而立。雖經數百年的洗禮,但它們“身上”透出的厚重氣息,使得現代建筑失色不少。
十多處清代建筑中,有幾處破敗不堪,墻壁、門頭及磚頭缺失。作為秦家大院(也稱秦氏舊宅)的“鎮院之寶”,豎立大院門口的碑銘顯示,2006年它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院修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分前院、后院,由7座主體建筑構成一座兩重封閉式四合院。保留的這座院子,對研究清朝中原民居建筑特點、社會風貌及經濟發展等,有著重要的價值。
走進秦家大院一號院,一堵東屋的山墻正對著大門,墻面已經修繕完畢;東西廂房,與南北庭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座四合院。兩名工匠,正修筑一個正方形水缸,“這是當年的主人,飼養魚的地方。”據施工人員介紹,他們已對秦家大院修繕一年多了,從目前的工程量來看,還需要月余時間即可完工。
反思
如此厚重的古跡能否走出去?
走進秦家大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古代的建筑與附近現代民房,毗鄰而存。
“這些古建筑,藝術和歷史價值不必說了,但是對它未來的開發,值得深思。”金鑫說,秦家大院修復完畢,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村民,都希望它能“煥發青春”,吸引更多外地人參觀。但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古建與現代建筑的渾然一體,給人感覺有些錯亂、缺少條理性。
“和云南麗江、湘西鳳凰古城等相比,我們的古城開發起步晚,有許多的路要走。他們的成熟經驗,像古城與現代城分開、修舊如舊等,值得學習借鑒。”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說。(原標題:滎陽秦家大院距今已200多年 見證家族式豫商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