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搖叫是一種在搖動中發聲的民俗玩具。是由一個單面小鼓和一個搖桿組成。在玩的時候拿住搖桿把小鼓掄起來,使其與鼓面保持良好的接觸,由一根絲線連接,一端繞在搖桿上,搖桿上抹上松香,使其不停地旋轉,線在松香的作用下與搖桿產生摩擦振動,傳給小鼓就會發出“柔兒、柔兒”的叫聲,因此取名為搖叫。
搖叫是流傳于民間的用于自娛自樂的一種兒童玩具,因取材簡單,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在河南主要分布在豫北的封丘、長垣、原陽、還有安陽的滑縣、浚縣, 周口的淮陽、扶溝,鄭州的新密、新鄭,中原區一帶。材質和弦的松緊程度不一樣響聲也會不一樣,有的會像蟬叫,就叫“鳴蟬”;有的會像蛤蟆叫,就叫“蛤蟆叫”,安徽等地用泥做的就叫“泥蟬” 、“叫蟬”等等。
在一座民居小樓里我們見到了中原搖叫的制作人邢廣連。邢廣連,男,漢族,生于1970年5月,鄭州市人,籍貫河南封丘,現任河南省民間協會會員,鄭州市民間協會常務理事。
邢廣連出生在河南封丘的黃河岸邊,從小就和民間玩具打交道,推鐵環、扎風箏、摔泥窩。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玩具,伴隨著邢廣連的童年時光,留下了難以忘卻的民間趣味。
邢廣連從記事的時候起,就知道自己的爺爺是遠近聞名制作搖叫的高手,其制作的搖叫玩具顏色艷麗、叫聲逼真,并且線不纏繞、不滑脫,膠泥不開裂,把做好的搖叫扔到空中落下來摔不爛,玩的時間很長,很受小孩子的喜愛。后來邢廣連的爺爺去世后,邢廣連的父親又繼承了這門手藝。邢廣連也開始幫父親一起做。由于當時的物質匱乏,窮人家的孩子錢來的不易,邢廣連的父親在制作的時候更加認真,并且在質量上嚴格的把關,讓孩子們玩的更持久一些。
邢廣連參加工作后,發現傳統民間玩具在市場上銷售的越來越少,會制作的人也不多了。在一次回家過年的時候,邢廣連聽父親經常提起此事,說不掙錢也要做一些到廟會上去賣賣,別把這門手藝給丟了。邢廣連聽從了父親的囑托,再加上自己對民俗玩具的喜愛,又開始按照記憶中的方法制作了起來,他知道這里面也包含著對父親身上所蘊含的傳統民俗情結的一種繼承。
近幾年,由于國家對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視,對一些非物質文化傳統項目加以搶救和保護,對民間藝人給與榮譽和獎勵,邢廣連又看到了希望。他就利用自己業余的時間嘗試著制作搖叫這種民間玩具。不久,他就恢復了這門手藝。搖叫制作出來了,剛開始的時候邢廣連不好意思去賣,看著做好的作品,總想著把它推向社會,在人前展示。終于在一年的大年初一上午,邢廣連鼓足了勇氣去了文廟的廟會。由于怕見熟人,結果邢廣連轉了一圈沒敢擺,又拿著做好的作品回家了。做了一上午的思想斗爭,看著自己做的東西想,這有啥丟人的。下午又拿著做好的作品去了文廟,結果一下午竟賣了90元錢。沒到家邢廣連就給妻子打電話報喜訊,說終于敢出來擺攤了而且擺出了成績。沒想到的是一連幾天生意都很好,特別是受到小朋友的喜歡,這極大地鼓舞了邢廣連要把制作搖叫這門手藝發展下去的信心。今年春節邢廣連又制作了上千個搖叫玩具,在鄭州市商城路城隍廟會上銷售,一下引起很多人注意,小孩兒七嘴八舌問這是啥東西,好奇的很。有的中年人也說,這是我小時候見到的玩具,沒想到現在還有。人們的喜歡和關注更增加了邢廣連把這門傳統制作手藝發揚光大的信心。
邢廣連在制作猴加官
不僅如此,邢廣連還積極學習了解和掌握其他形式的民俗玩具制作技藝。猴加官就是其中的一項。猴加官是一門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起源于清末的河南南陽市,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泥制玩具。現在唯一的傳承人是85歲高齡的魏義民老先生。邢廣連非常喜歡這種民間玩具,多次拜訪魏義民老先生學習這門技藝。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現在,邢廣連已基本掌握了這種玩具的制作技法。
為了更好的把地地道道的中原民俗文化發揚傳承下去。目前,邢廣連正將搖叫這種手藝積極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