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雕對于蔡建華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樂趣,也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未見蔡建華之前,忍不住想到,這該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如此平靜淡然的直視生活。午后的陽光從陽臺漏射了進來,映照了一室的清冷,兩只慵懶的黑貓相偎在窗前,甚是享受地瞇著眼。在窗臺的桌案上,紙片堆積在手邊,潔白的穿梭在指尖,颯颯的,很是和諧的氣氛。蔡建華認真地在數不清的小紙片中折著屬于自己的世界,孔雀、仙鶴、蛇、蝎子、大蝦還有那茶壺桌椅,每件作品都注入了情感并賦予了他們各自演繹的角色。
在蔡建華的家中,隨處可見的是各種造型的紙雕,但大多都是彩色的,顏色很多,一屋子的“春機盎然”。初見這些“小東西”,確實被萌了一下,一條綠色的小眼鏡蛇,縮卷在一花色小籃里,仰著脖子吐著芯子,和對面的紅色小蛇遙相呼應,那憨憨的表情可謂是趣態十足。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一櫥柜的孔雀開屏了,有的羽毛散開,有的羽毛收起,有的則干脆掃在地上,這全是用一個個小紙三角組合成的,處理的很細致,連羽毛的顏色和結構都是細心處理的。這可不是簡單就能折出來的。
《潔白的孔雀》
(在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非遺展覽室展覽,供紙雕學員參觀學習。)

《熊貓團團圓圓》
(在第二屆鄭州炎黃文化周榮獲金獎)
蔡建華工作照
蔡建華,女,生于1964年8月,鄭州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蔡建華在幼年的時候雙耳失聰,由于聽不到任何聲音,又沒有小朋友玩耍,常常一個人坐在院子里,白天看云朵,晚上看星星,慢慢的開始喜歡上它們的變化它們的形狀,并且開始觀察身邊的一些事物。每次在看到遍地的野花、野草和田里的農作物時,蔡建華就會產生一種想要把它們畫出來的欲望。后來蔡建華的奶奶就開始教蔡建華怎么去畫,怎么去剪,雖然一開始還剪得不好,但在奶奶的鼓勵下,蔡建華慢慢的會剪了團花,后來又學會了繡花和扎紙?粗约旱淖髌罚探ㄈA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原來在這無聲的世界中,自己卻不是孤單的。
《二七紀念塔》
(現被二七紀念館收藏)
一直一來蔡建華都沒放下對這些手工技藝的探索。后來因為家庭原因,蔡建華在2000年進了一家印刷廠工作。在工作期間,常常會產生成堆的邊角廢紙,蔡建華感覺如果扔了就太可惜了,便在休息的時候撿些廢紙折疊了起來。想起以前,人們是用一分的紙幣來折疊“菠蘿”和“龍船”的,多為表達祝福情感的作品,很受大家的歡迎,就想著何不用這些印刷廢紙來作代替,這樣不但節約材料又環保,在這個想法的支撐下,蔡建華開始了研究創作。
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每次折好的作品也是折了拆,拆了折。顯然每次的挫敗都會給蔡建華再一次克服困難的耐力。語言上的障礙也沒有阻擋住她對紙雕技藝的探索。。通過自學,蔡建華終于發現了小小的“三角形”所包含的幾何原理。這一個發現使蔡建華興奮不已,不僅可以折出更復雜的折紙,還可以構造出不同的型態。這使得蔡建華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又產生出新的構思。很快就制做出了許多造型新穎、形態逼真的立體紙雕。每一件立體紙雕都是在具象的物體上給形象化,使折出的折紙作品更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在立體紙雕的基礎上蔡建華又發明了平面紙雕,滿足了人們對紙雕作品的裝飾性需求,是對紙雕作品的又一創新。
在蔡建華的桌子上,我們看到了《美術設計圖庫》這本書。談及這本書,蔡建華熟練地翻閱著每一頁,指出不同圖案的特點,可想蔡建華在紙雕作品的設計和創作上是花了很長的時間來研究。蔡建華是一個蕙質蘭心的女子,不僅在紙雕的創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豆雕和剪紙上的創作能力也技高一籌。其中豆雕作品《農家院》被鄭州市檔案館永久收藏;剪紙作品《昭君出塞》、《貴妃醉酒》等雖是其早期創作,卻是艷麗中不浮夸,大氣中見細膩。
目前,蔡建華的紙雕已設計出二百多種不同的造型。開始到北京、上海、合肥、揚州、山東、西安等全國各地的大小文化活動中參加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