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境內分布的大運河遺產主要是大運河通濟渠北段和永濟渠南段,大運河故道鄭州段是通濟渠的重要一段,它西起洛陽市,沿洛河自偃師與鄭州市鞏義交界處入境,經鞏義市、滎陽市、惠濟區、金水區、中牟縣5個縣市、區,東南與開封縣境相接,全長150余公里。
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隋唐大運河考古隊,于2011年至2012年對通濟渠鄭州段做了全面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全程掌握了大運河鄭州境內運河河道的走向。
考古調查發現,現今運河故道伊洛河段尚存,邙山以北河段全部被黃河所奪,鄭州北部及東南部中牟境內運河故道多淤埋地下,部分地段依稀可見運河遺跡,如惠濟區惠濟橋段還保留著一段河道遺跡。
考古人員對惠濟橋南側及惠濟橋村南約400米處的古河道進行了考古發掘,并對河道西側河堤進行了解剖,出土有唐、宋、元、明、清時期堆積層及大量文化遺物,其中元明時期遺物最為豐富。
通過對中牟古河道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陶器、瓷器、鐵器、石塊等一批重要文物,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一處面積達5平方公里、用來調節運河水量的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古稱“水櫃”。
這一“水櫃”西至大孟鎮李南溪村東,東達開封縣汴河堤村,南至官渡旅游區,北到大孟鎮大呂村,不僅地勢明顯低于河道,地層堆積情況也較為一致。專家推測,該區域為古時候一片較大的沼澤地或水庫,用于調節水量。
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已被列為中國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由沿線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33座城市聯合申報。(原標題:考古厘清隋唐大運河鄭州段河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