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孫浩峰是柏廟村孫氏家族第19世傳人
歲月滄桑,“小獅子”默默守候著一根根石條。
當年威嚴的“雄獅”如今躺在角落里“咀嚼落寞”
高貴的“鳳凰”寄居在荒草中等待來日飛翔
4歲的小義權還不懂得這些石頭的珍貴
新華網河南頻道6月14日訊 大河網報道: 6月的一天,4歲的孫義權在一片有著精美雕刻的青條石之間攀爬玩耍,午后的陽光穿過枝頭,片片斑駁灑在地面雜草和一根根石條上。
小義權是鄭州市上街區峽窩鎮柏廟村孫氏家族第21世傳人,他腳下的這些青石上雕刻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有盤龍、鳳凰、麒麟等圖案。這些珍貴的青石構件,是柏廟石牌坊的一部分殘件,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距今已有250余年,目前保存在柏廟村孫氏宗祠后院。
“我小時候經常爬到牌坊上面,騎在石獅子頭上玩。”58歲的孫浩峰是柏廟村孫氏家族第19世傳人,“完整的牌坊高得很,差不多得有8米到9米,寬10余米,有三個門洞。”
孫浩峰說,這個牌坊叫孫苪太學生孝義坊,是柏廟村孫氏家族的驕傲。孫氏先輩孫苪出資修建祠堂、學堂,做了很多令人稱贊的好事,乾隆皇帝為此下旨建造了這個石牌坊。
但可惜的是,牌坊在1967年被拆了,柏廟村民想辦法收集并保存了牌坊的大部分構件。孫浩峰說:“現在村里年輕人只知道這些石頭是好東西,卻說不清來歷。我們真希望能把牌坊重建起來,讓他們看看牌坊的樣子,記住柏廟的歷史!”
對此,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汪松枝表示,柏廟牌坊雕刻工藝精湛,使用了透雕、鏤雕等多種技法,藝術價值很高;其建筑年代久遠,歷史人文和建筑科學都值得研究。
一直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鄭州大學建筑學院的鄭東軍教授表示:“柏廟石牌坊的藝術性不容忽視,但是牌坊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承載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傳承更值得我們關注。”(原標題:鄭州柏廟孫氏傳人望銘記歷史 重建乾隆年間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