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莊園又名“柏茂住宅群”,位于鞏義市新中鎮的新中村。嘉靖癸丑(1553年)縣城被水淹,柏茂家族來到缸窯溝,后改琉璃廟溝(現稱新中村)。從此,柏茂家族在鞏縣繁衍生存,一代扎根這里。清朝道光年間(約1835年前后),十六世張輝明和叔叔張宏道開錢莊,看到自家窯頭古柏樹蒼勁挺拔、枝葉繁茂,取“柏茂”作為錢莊字號。
走進莊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莊園原有院落30余處,占地約100余畝,F保留下來的院落有13處,房屋86間,窯洞90余孔,其中5、6、7號院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一、二院為兩進式四合院,主體建筑為三座廡頂式樓房,磚木結構,歇山抹角,四坡七脊,筒瓦蓋頂。中間樓房共用,其前后墻壁有門有窗,其東南西北四面暢通無阻。每座樓西側依山面東建三層窯樓,每層窯樓磚券三孔窯洞,第一層樓房和窯洞均出檐2米,檐下置石柱,石柱上刻有文字、花卉和人物圖。第二、三層窯洞為安置陽臺,均依次后退3米。三層窯洞間有磚砌耳道相通,上下窯洞間有磚砌臺階相連,迂回曲折。莊園西南角建有“看家樓”,方形,四層,壯觀至極。
登高眺望,整個莊園可謂氣勢雄偉、雍容華貴、山水相依、天地互映。站在這片具有官宦氣派的莊園面前,品味著樓閣聳峙,挑角飛檐,氣勢凌空,窯樓層疊,曲徑回廊的獨具特色。
在鞏義,位于鞏義市東25公里處的新中鎮新中村,是鞏義七大莊園之一的張祜莊園。莊園建筑風格中西結合、豪華氣派,且又不失于典型的北方民居依山筑窯洞,臨街蓋樓房的建筑特點。整座莊園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古樸典雅,雄渾莊重,是一座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大型封建資本家莊園,現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鞏義播報 陳振翔 文/圖
花瓦壇成就百年傳奇
清朝道光年間,“柏茂錢莊”開張的時候,有個賣煤人把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6串錢存入“柏茂錢莊”,存錢的契據帶回家后放在抽屜里,急忙趕著毛爐賣煤去了。年邁的老母親不小心碰裂了盛面的舊瓦壇。由于日子過得艱難,沒錢買新的,心想找些紙糊一下對付著還能用。于是,老人到處找紙,翻出抽屜里一卷紙,老人不識字,用這卷紙把破瓦壇里外糊得結實嚴密。
晚上賣煤的兒子回來,抱起“花瓦壇”細看,存錢的契據墨汁淹得一坨坨、一片片,哪里還能分清字跡,想著這幾年的血汗錢一下子完了,便失聲痛哭起來。此時,老人知道由于自己不識字闖下了大禍,后悔莫及。要抱上“花瓦壇”去“柏茂錢莊”盡力為兒子挽回損失。兒子覺得根本沒有可能,不讓母親去,甘愿吃這個虧。
老人抱著糊滿了6串錢契據的“花瓦壇”來到“柏茂錢莊”,正如兒子說的一樣,錢莊“伙計”說:“這哪里是契據,什么字據都看不清了怎么給你兌換?”僵持之時,錢莊掌柜張輝明來到柜臺前,問明了事情的原委,先招呼老人坐下,再仔細看了看“花瓦壇”,說:“這紙很像我們的,你們查查存根!”經過查閱,得知老人的兒子確實在錢莊存有6串錢,便吩咐“伙計”給補辦新的契據。“伙計”心想,再拿來完整的契據怎么辦?不然的話要多兌出6串錢!因此遲遲未動。輝明明白“伙計”的心事,說到:“在新契據上注明時間、原因就行了,做生意貴在誠心。”
這是一件小事,但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柏茂錢莊”掌柜張輝明就是靠誠信經營,贏得了民眾的信任,“柏茂錢莊”得以發展做大。
豫西紅色政權的搖籃
抗日戰爭時期,柏茂莊園曾是豫西八路軍一支隊司令部和豫西一專署所在地,為八路軍抗日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4年,“陸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三團司令部”、“八路軍豫西行政專員公署”曾在這里駐扎。1944年4月,日寇發動河南戰役,毛澤東同志發出《關于向河南發展的指示》后,成立了以皮定鈞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開展豫西革命工作?箲饡r期,張祜莊園曾是“陸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三團司令部”和“八路軍豫西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八路軍曾在這里大力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廣泛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動員各界人士捐錢、捐物,籌糧、籌款,支援前方抗日斗爭。
作為黃土高原較為典型的建筑群,位于鞏義市新中鎮新中村的張祜莊園兼具文化、紅色、生態等特色,是中原地區莊園文化、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莊園1、2號院為館舍,布有展室50余間,其中窯洞20余孔、樓房20余間,展覽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通過大量圖片和展品再現了當年豫西抗日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恢弘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