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個“泥人張”,鄭州有個“泥人趙”。“泥人張”,繼承傳統,源遠流長;“泥人趙”,大膽創新,獨樹一幟。
“泥人趙”名叫趙恩民,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最近,他又完成一件重器——從泥塑過渡到銅雕的老子騎牛像,這是他藝術生涯中又一次升華。
鄭州出了個“泥人趙”
趙恩民出生在鄭州市管城區東關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他的祖爺爺曾經是捏泥人的藝人,每當和他玩耍時,爺爺隨手就能把泥巴捏成了小雞、小狗、小猴子,于是,普通的泥巴便在趙恩民的眼里成了神奇之物,也許從那時起,泥塑就注定要成為他一生的摯愛。
后來,他用泥巴捏的飛機、坦克和各種小動物,活靈活現,招惹得滿大街的小孩子都追著向他要。9歲時,看過阿爾巴尼亞影片《第八個士兵銅像》后,他回家信手就捏出來與影片里銅像極相似的泥人,頭戴戰斗帽,深眼睛、高鼻子,神情英武的紅軍戰士栩栩如生,街坊鄰居人見人夸,趙恩民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充分滿足,自然也更加喜歡捏泥人了。
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使趙恩民小學里功課中美術成績總是最好的。進廠做了工人后,他捏泥人的興趣絲毫不減,電視上掀起《射雕英雄傳》熱潮時,他捏的郭靖、黃蓉等劇中人物栩栩如生,廠里的同事無不贊嘆。后來,他辭職下海經商,但因意外導致全身大面積燒傷,落下終身殘疾。
也正是這場磨難,讓陷入人生低谷的趙恩民放棄了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泥塑創作,在藝術的世界中重新感悟人生。
1985年,他參加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進修,系統學習了藝術欣賞、創作理論和設計理念,對民間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為了拓展自己的藝術空間,2002年5月,趙恩民加入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同年10月,趙恩民帶著自己的泥塑作品參加了在開封市舉辦的首屆河南民間藝術展,引起不小的轟動。
2003年,趙恩民的一組由5個頑皮孩子組成的作品《童趣》獲得了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銅獎,與此同時,“泥人趙”的名字也逐漸開始叫響。
用黃河泥表現黃河情
“泥人有靈魂,捏泥人更有講究,沒有合適的泥土,天工巧匠也很難出精品。”長大后,他想起爺爺說過有一種泥,顏色暗紅,彈性好,有光澤。于是,他常常穿梭在田間地頭,往來于黃河岸邊,為“泥”所思,為“泥”犯愁。
2001年的冬天,走遍了鄭州周圍黃河兩岸的山山水水后,他頂著寒風,敲開石縫,在一座離鄭州市區四十里的山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紅泥土。正是這種可以充分展現他藝術特色的紅泥土,成就了趙恩民。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探索,趙恩民終于使“塑空”絕技這門興于秦漢后漸失傳的技法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所謂“塑空”,就是用中空的形式把泥拍成一個餅狀然后卷起來,再做成需要的形態,接口處天衣無縫,這項獨門絕技申請了國家專利。
由于中空的原因,他的泥人最大的特點是泥人的頭手可以變換,在眾多的人物之間移來換去,欣賞者可以自由組合則呈現出不同形態。比如他的一套作品《吹喇叭》,才三個人物,就有九種變化,如果五個人物一組,就有二十五種變化,如此變換使趙恩民的作品更顯靈動之美。
除了“塑空”絕技,趙恩民捏的泥人是活動的,泥人的頭部可以根據需要自行360度轉動,不同的方向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自此之后,他獲獎無數,聲譽日盛,生活從當年的最低谷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以孩童拼凳子開火車為主題的作品《那年那月》在2008年第九屆中國美術大師展上獲“天工藝苑 百花杯”金獎。
作為土生土長的鄭州人,趙恩民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老鄭州的生活,抬水的鄰里、嬉戲的孩子、吃飯的老者……來自黃河邊的泥土,生動地再現了黃河兒女的生活場景。
成名之后,趙恩民不忘回報社會,在鄭州市殘聯康復教育中心,他連續6年義務培訓熱愛藝術的殘疾人學生,幫助他們創業和就業,為此貼補十幾萬。
從泥到銅的華麗蛻變,“紅泥堂”首件作品出世
用五千言的《道德經》影響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老子,一直是趙恩民心儀的創作題材。但如何表現,特別是比人物更難塑造的又有通靈之氣的老子坐騎青牛,是困擾他多時的難題。
去年10月,作為中國藝術家的優秀代表,他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組織的訪問團前往印度、尼泊爾等國家交流。這些國家,奉牛為神,所以他到了之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看牛,找牛、拍牛,觀察、揣摩、思考……最近,從構思到完成,歷時一年多的“老子騎牛像”終于橫空出世,而且這次是脫胎于泥塑的鑄銅作品,堪稱重器。
這件作品高46厘米,長25厘米,重25公斤,我們熟悉的老子睿智安詳,手持書簡,騎于青牛之上。他須發的間隙,衣服的皺褶,鞋子的花紋都清晰可見,生動流暢。
老子所騎的青牛,體形碩大,但絲毫不顯笨重。牛身比例協調,莊重穩健,仔細看,它是牛的集大成者:它的角是水牛角,脊峰是野牛峰,面部是黃牛的臉,身形又有一種西班牙斗牛的動勢。它的頭是低下的,有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謙和溫順;但它的眼睛是抬起的,炯炯有神,又有一種昂揚向上、不甘驅使的傲然之氣。
這件人加牛,而且又是中國人都熟悉和喜愛的老子加上與他形影不離的青牛的作品,是很有挑戰性的。如果人做得大了,牛就被壓死了;如果牛做得大了,人就被頂沒了。而且,要通過靜態的作品,表現出老子的空靈飄逸,青牛的自然依托,還能反映出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達到人牛合一,渾然天成的境界,著實不易。一個細節做不好,整個作品便立不起來。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應該是達到了趙恩民自己的追求。因為,凡是看過這件作品的人,無論是業內資深的專家同行,還是不懂藝術的門外漢,見了老子騎青牛的作品,都覺得肅然起敬,又可親可近。
由于依然采取了趙恩民拿手的“塑空”技法,老子的頭還是可以轉動的,所以,你輕輕一動,這尊雕塑就有了不同的感覺。在沒有韁繩,沒有束縛的青牛上,帶有中原人形象特征的老子可以是輕松的,也可以是嚴肅的,還可以是無為的,但怎么看都是自然而然的。
去年12月3日的世界殘疾人日,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盧展工看望趙恩民,并親自為他的作品命名“紅泥堂”,并表示:既然又有了紅泥堂,今后如果再有對外展示中原特色代表性產品的時候,可以是“三紅一康(紅泥堂泥人、好想你紅棗、信陽紅茶葉、杜康酒)”,把我們的藝術品也推出去,成為新名片。
這件老子騎牛像,就是趙恩民正式推出的“紅泥堂”首件代表作品,他希望就像作為偉大哲學家的老子已經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其思想成為全人類的財富一樣,自己的泥塑、銅雕作品也能夠走向世界,用植根中原的獨特藝術為中國贏得喝彩。(原標題:“泥人趙”從泥到銅的蛻變,“紅泥堂”推出第一件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