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老的小山村,村內存有明清古建筑14群組,村民在每一處古建筑上立保護牌。5年來的自發保護,終于讓省住建廳、省文物廳、省財政廳等七部門聯合下文,將這個村子納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內。
這個小山村就是新密米村鎮范村。
2016年5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召開,專家還專門提到這個村的村民自發保護古村落民居的善舉,稱這是對文物的巨大貢獻。
古宅古廟古井古樹 村里處處都是文物
昨日上午,在文物專家的引薦下,記者來到范村。
一座座明清的民居,一扇扇斑駁的木門,一塊塊精制的磚雕,一個個石質的拴馬孔,無不訴說著這是一個有悠遠文化的古村落。
村民們說得最多的是這個村子里古老的明清建筑群。
范村古宅群歷經百年風雨依然挺立,范村人說不管走多遠,老宅永遠是根之所在。
“我們村對文物的保護,是從5年前開始的。當時村民商議后,先找來專家確認,之后立保護牌。村里處處都能見到保護下來的文物。村內文物分為幾大類,一是明清古建筑群,以施家和李家古宅為代表;二是古廟宇,以圣母廟和家廟為主;三是古井,村里最老的古井是1573年的一口井,現在村民還吃里面的水;四是古樹名木。”村主任李根上說。
古宅懸掛村民自制的保護牌
從村西街口進入,至中心大街中軸線北側,就是施氏“二進式四合院”。200米處就能看到二組二層樓的古建筑群,東鄰是施家另一組四合院,門樓都懸掛著標有編號、村民自制的藍色保護牌。
李根上說:“施家是大家族,清朝時一家四兄弟,兩個任縣令,兩個任教諭(即縣教育局長)。”
順著村子南北街向南,就是村里第二大古宅群李氏古宅。遠看這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古宅,主樓與配樓都是二層,向東是門樓。四合院內有兩株百年前的古椿樹,窗臺上還放著30年前的油燈。
文物是根 一件都不能流出村子
村民介紹,范村雖然村名為范,但這里居住的村民卻無一家范姓。范村成名于春秋時期鄭國,村人有約:“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這正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生活典范,于是該村名就稱為范村,典范之村。
“2015年我們村被省里七個廳局定為全省第三批傳統村落。現在我和村民一門心思保護古建筑,村里的石磨石槽石凳等物,還有老式農耕工具,一件都不能流出村子。”李根上說。
“文物是我們村民的根。”李根上說,為保護好古物,他和村民代表專程到外地學習,并請專家對他們村進行了遠景規劃。
“好好取經,今后,我們計劃在村里開展古村落旅游,就像云南的麗江古城一樣。”李根上說。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
加大古民居保護力度
建筑學博士、鄭州大學城鄉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呂紅醫介紹,目前鄭州及周邊保留的古村落、古民居,包括新密范村的古宅群,大多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的民居,還有一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居。
作為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的重要實物證據,古建筑群與各時期的農業聚落遺址一樣意義重大。呂紅醫建議,文物與建設主管部門應普及古民居、古村落保護的相關知識,積極與社會各界力量協作,更好地推進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規劃及維修設計等項工作的開展。
今年5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召開,有專家在大會上還專門提及范村村民自發保護古民宅的善舉,稱這是對文物的巨大貢獻。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大量處于鄉村的文物點,尤其是未定級文物,如古民居、古祠堂、古碑刻等,由于沒有文物保護級別,給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鄭州各級各部門也因地制宜地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