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嵩山感想
2013/11/27 17:51: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元旦這天,我們好朋友如約去登中岳嵩山。
嵩山離鄭州最近,因為得地理之便,在名山之游中,自然去的比他山較多。而且我們都有好古的趣味,就把這一次中岳之行的主題定為追古和習古。不是去學習考古知識,而是企圖隨古人的游跡修心。論及古人,這一刻我喜歡明代萬歷年后的兩位旅行家,王士性和徐霞客。徐霞客是耳熟能詳的,但王士性說來就很陌生。
真是慚愧!我是在去年的閑讀中才了解王士性的。中華書局編輯的元明史料筆記叢書,近年才增加了浙江臨海人王士性的《五岳游草》。點校人周振鶴說:明代萬歷年間,也是社會思潮和文人精神很解放的一個時期。這時出現了空前的遠游群體,以王士性和徐霞客為代表。徐霞客雖無官位,但出身不貧,一生好作名山游,并且以探索和發現自然奧秘為天職,身后留下了洋洋數十萬言的《徐霞客游記》。同樣的好山水,王士性是為官之人,寫游記寫詩,他的著眼點卻在人文尋根方面。 “徐王二人先后輝映,標志著我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所不同的只是士性的成就側重于人文地理方面,霞客的造詣主要表現在自然地理領域;霞客之游以私出,士性之游多假仕宦之便而已。”(周振鶴:《五岳游草·廣志繹》前言)王于萬歷五年中了進士,第一頂由朝廷發給他的官帽就是朗陵縣令,可稱確山縣長。屆滿述職,他特地取道泌陽、南陽,又直奔嵩山而來。
他的第一站便是今天的嵩陽書院。“入嵩陽宮,外立唐巨碑,碑后植漢封三柏,其最大者南枝一節瘇甚,從者指此木癭也,空其中,余遂割癭注酒滿飲之。畢,入拜二程夫子像。”
當年中州天空澄明潔凈,一望無際。王士性在少林寺對面御砦山煉魔亭登高遠望(隨后徐霞客也繼而登臨):“登亭則伊洛二河環繞其下,河外邙山橫亙,山外復為黃河,一線西來。河北又見中條諸山逶迤不絕,二百里內皆一目盡之,卓哉觀也!”(《嵩游記》)惜今天洛汭多水泥電廠生發灰霾,伊洛河與北邙嶺盡為昏霧遮隔,遑論河外遠山?令人又欣慰的是,好在經過連年治理,巍巍中岳,深山藏古寺的幽靜和莊嚴,大體已恢復了原貌并煥發生機。觸景生情,值得我愛慕的是,不論處士徐霞客還是為官王士性,他們愛山水,愛遠游,目的是要得江山之助,為的是得超拔和洗沐精神。這是旅游,卻又不是今天泛稱的旅游了!
時隔一年我專門過來,還因為去年嵩山歷史建筑群經歷了不平靜的“申遺”。登封和嵩山的面目因此而搽新了,雖然心想事未成,沒有成功,但對自然和祖宗的遺產累累,算今天的鄭州人盡了一份保護和崇敬之心。對遠客,對世人,甚至對后代,是補償與奉獻。畢竟這些年我們向中岳嵩山和古人索取的已經太多。
午后站在初祖庵大殿旁邊,朝太陽高照著的五乳峰上的達摩像瞻仰,還想起了同是明代的袁中郎和一位方丈的對話。方丈很熱情地為他介紹達摩影壁石的來歷,可作為有思想的袁氏袁宏道,他不隨俗不媚俗,內心更看重達摩老祖面壁九年,不為紅塵所擾,專心向佛的精神與自信。對浩浩中岳而言,古嵩何曾要我們后人替它評比,為它爭勞什子名分?(艾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