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中,看到北面沿著丘陵的椅圈形面,有一溜兒窯洞,楊君解釋道,這些窯洞就是洞林寺得名的緣由,因早期寺內僧人多在窯洞內做佛事,故名洞林寺。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窯洞,據說曾經做過書院的,叫“洞林書院”。拾級而上,能夠看到一個院落,靠山墻都是窯洞,倒是門口的匾額把我們鎮住了,一個是“兜率內院”,下面顯示“啟功八十又五”;又有“洞林靜舍”,下面顯示“趙樸初”題寫。啟功,在書法、國學、文物鑒定方面是國寶級人物,也是中國佛教協會顧問;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主席,也是杰出的書法家,兩位大師的書法在這個偏僻的山坳里,似乎熠熠閃耀著光輝。
時候,一位女士向我們走來,她自我介紹說她是洞林寺的義工,可以為大家義務講解。她告訴我們,啟功和趙樸初這兩位佛教界的重要人物,都是特意為洞林寺所題的詞,僅此我們就能領略到洞林寺在中國佛教界的重要地位。
詞中的“兜率”一詞,是佛教用語,指欲界六天的第四層天。釋尊成佛以前,在兜率天,從天降生人間成佛。未來成佛的彌勒,也住在兜率天,將來也從兜率天下降成佛。所以在寺廟中,兜率就特指師父們所住的內院了。這內院,一般是不允許外人參觀的,因為現在正在修繕,我們得以有此福緣。還有玄奘洞,據說是唐朝玄奘大師取經歸來,曾在此地翻譯過經書。
志愿者還特意告知我們,雖然洞林寺在佛教中地位甚高,但主持大師延若師父為了堅定弘揚佛法的信念,堅持不賣門票。大家看著洞林寺似乎缺乏管理,但這正是洞林寺管理者所堅持的一個信念:佛法無邊,但渡有緣人。
的是,看到這里,同行的楊君接到電話,就要趕回去開會,我們只能匆匆結束了這次行程,至于未能來得及探訪的古塔和距洞林寺不足500米處的那風景宜人、水波瀲滟的洞林湖,都只能等下次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