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鄭州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2016/5/5 17:00:58 點擊數: 【字體:


    博物館記錄著一個國家文明發展史的源流和厚重,也記錄著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底蘊。人們通過博物館可以和歷史對話,可以和文物對話,可以穿越時空,感受歷史的滄海桑田。它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見證,是人們觸摸歷史的實物,更是一個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在鄭州市長江西路與三環路交匯處,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靜靜坐落于此。是河南省名列前茅的民辦專業古陶瓷博物館。展覽面積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兩萬余件,展示藏品兩千余件,窯口標本二十五萬余片,涵蓋了以河南為主的全國三百多個窯口,有“‘活’的中國陶瓷編年史”之稱,為中原陶瓷歷史文化研究和展示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不僅連續三年榮獲鄭州市博物館工作先進單位,與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河南教育國際交流學院歷史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等多個機構合作,還是鄭州市中原區青少年教育基地,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中國古代陶瓷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主要實物載體,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氣象萬千。它所具有的獨特藝術價值和魅力,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因為沒有哪一種古代遺存物能像古陶瓷一樣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這條古陶瓷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原地區的陶瓷文化更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南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重要創燒地之一。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青瓷出現于二里頭文化,我國最早創燒的白瓷,創燒于鞏義北朝白河窯,最早的唐代青花瓷和著名的唐三彩,也創燒于鞏縣窯和鞏義黃治窯。宋代的五大名窯,河南的汝、官、鈞窯占其三。元、明清時期,河南民間燒造瓷器達到高峰,為中國陶瓷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館長任興琪收藏、整理、展示了這些數以萬計,品類繁多的歷史珍寶,在過去的收藏歲月里,無時無刻的都在考驗著他的意志和真誠。收藏中的痛苦與歡樂,心血與汗水,已成為他欣慰的回憶。如今,凝聚了分門別類、甚為可觀地陶瓷藏片,以清晰的歷史脈絡,分明的各個窯口,齊全的陶瓷品類,成為了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最顯著的展示特色。為展現、探究、發揚偉大的中華文明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走進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歷史遺留下來的深邃氣息,追尋到中原地區文明發展的深厚印記;走進這里,你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三代,從中國陶瓷最輝煌的唐宋時期,一直到明、清、民國和改革開放前期的陶瓷精品都在這里展示著;走進這里,你可以觸摸到每個陶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鐫刻的滄桑紋路。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作為省內較早的以收藏陶瓷器為主的民間博物館,在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仰韶紅拋光尖底大口尊、龍山黑陶三足鬶、商代硬陶印花大口尊、唐代綠釉執壺、宋代鈞瓷碗、金代扒村油滴罐、清代哥釉碗、民國銀彩喜鵲花繪罐等各個時期以及定窯、當陽峪窯、鄧州窯、登封窯、清化窯等各個窯口的陶瓷珍品和殘片,還可以欣賞到精美華貴的玉器、行云流水般的書法作品、面目細致的泥塑小沙彌以及體現豐富酒文化的各個時期各種形制的酒器、數千年前的稻谷種子等等,各式各樣,數不勝數。以其繁多的藏品,豐富的種類,令人驚嘆!這些沉睡了數千年的寶物,它們齊聚在城外城,向觀者展示著它們承載數千年的文明史,訴說著沉淀在歷史長河中的遙遠故事。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在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都蘊含著館長任興琪的心血。他以近三十年的積淀成就了今天的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并榮獲2014年度中國十大民營博物館,全國民辦博物館館長培訓合格單位等殊榮。看著一件件精美的展品,任興琪細致地為我們一一介紹。他對每一件展品的年代和歷史都分外熟悉,甚至精細到同時期、同形制藏品,在各地的同類收藏情況他也能一一列舉。一片片殘塊,一件件珍品,都飽含著他的辛勞和汗水,也記載著他的一段段曲折的收藏經歷和過程。
 
    任興琪是個熱忱中透著豪爽,隨和中透著直率的人。最初,他從收集民國、清代等距今時間較近的藏品開始。后來,隨著知識水平的增長,實踐經驗的豐富,收集藏品的年代也沿著時間的軌跡越走越遠,隨著他的逐漸深入,慢慢地走上了收藏的專業之路。

    任興琪自學生時代起,就酷愛文物類書籍,到了青年時,收藏成為了他的一大愛好。那時,每到周末,他就到各地尋找、收集藏品。從最開始的不懂,到后來的知識積累,逐漸在實踐中提升了自己的鑒定水平和眼力。一有空閑他就去翻閱有關文物的大量書籍,使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知識,為他以后的收藏之路奠定了理論的基礎。任興琪對古玩收藏由最初的愛好到后來的熱愛,再到如今的堅守,其中遭遇的艱辛和困難,都未使他放棄。因為愛,所以堅持;因為責任,所以執著。任興琪用自己滿腔的熱情在收藏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著,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段艱辛;更是用畢生的精力來保護和弘揚著承載中原傳統文化的藏品。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任興琪的這種精神也影響著身邊的人,在家人的支持下,任興琪將自己經營的星級酒店改造成博物館,供人免費參觀,為更多的人服務。由于博物館資金緊張,他想盡辦法維持博物館的發展。為了節約資金,他自己買材料,親自動手制作展柜,沒有多余的錢雇人整理,他帶領家人打掃展室,定期更換展品。破碎的陶瓷碎片,需要修復的數量多,資金大,他就決定自己修復藏品。最開始他什么都不會,就從頭學習、摸索。隔行如隔山,他翻越高山,深深埋進藏品修復的世界,逐漸從一個修復藏品的門外漢轉變成為了一個專家級人物。使一片一片殘破的碎片粘接了起來,恢復原貌。現在,在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不同規格的展廳里展覽著大大小小三百多個窯口的瓷器展品,幾十萬的陶瓷碎片。對此,有專家表示:“種類全、質量高、成系列,幾乎涉及了河南各個窯口的高古陶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社會公益事業的有益補充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如此,博物館在傳承著歷史文化的同時,依然面臨著生存的困境,令人擔憂!由于條件簡陋,室內溫度和濕度等條件達不到要求,使部分展品有所損壞,任興琪雖然分外痛心,卻也只能盡力將部分珍貴藏品單獨收起存放。即使面對這樣的困境,他也從未出售過自己的藏品!每一片瓷片都像是他的兒女,浸透著他的心血與情感,他不舍得讓他們離開。然而,當研究機構和院校需要藏品研究教學時,他毫不猶豫,慷慨贈與,希望能夠盡其最大努力來宣傳、弘揚中原的傳統文化!對于任興琪的執著精神,任小倫副館長更是動情地說道:“我們遇到多少困難,他都一句話,一條道走到黑,一定要把中原的歷史文化展示出來!什么也不圖,就這樣簡單的一個想法!”

    收藏的道路曲折而漫長,任興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工作之余,他的身影比往常更為忙碌,穿梭在城市的各個地方,只為尋到一個真實的、隱藏著歷史痕跡的藏品。別人的周末陪伴家人,他的周末都是與藏品在一起。不論刮風還是下雨,他不是在尋找藏品,就是在默默修復藏品……就連新年也不例外。每逢過年,藏品比較容易收集,也是他最為忙碌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往往天還不亮,任興琪就會帶上好酒好肉等候在藏品擁有者的家里,笑臉相迎,好話說盡,軟磨硬泡,直到最終收到藏品為止。這樣的堅持和誠心感動了收藏者,也不斷充實著他的展廳。不僅如此,在每年的初一,他總是來到省博物館,參觀、欣賞、學習。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安靜的展廳,無言的瓷器,他認真而堅毅的背影,是任興琪的家人眼中最為常見的畫面。找不到人,就在展廳,展廳沒有,就在尋找藏品,哪里有藏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任興琪經過長時間專業知識、實踐經驗的積累,造就了他一雙鑒別藏品的“火眼金睛”。看到那些不同窯口的碎片,他隨口就能準確道出他們的出土地、年代和特點,其熟悉程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他以淵博的專業知識、精準的辨識眼光,執著的文化視角,發掘著那些尚未被官方機構和學科人員注意到的文物收藏的新領域,不斷補充著新的傳統文化認識范圍,為社會和專業人士不斷提供新的文化研究素材。他目光深遠,思慮長久。
 
    為了豐富展館,展現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他在城中村拆遷之際,走訪城區郊外,回收、珍藏清末民國的老舊桌椅,留下歷史的記憶。任興琪常常感嘆,也許它現在不是歷史,但如果我們不將其保護留存下來,當它不復存在的時候,我們將永遠失去它!每個有情懷的收藏家,似乎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一面。任興琪就是這樣一個省吃儉用,卻傾其所有用于民間文化收藏和傳承的人,他常常在半夜一兩點鐘醒來,到儲藏室里去看藏品,思索藏品未來發展的道路,幾乎已經成為習慣。這個時間,夜深人靜,展館里只有藏品和他。燈光灑下,藏品的神秘面容呈現在面前,他靜靜凝望,深藏心底的熱愛與憂慮盡顯!他為了藏品的未來發展擔憂,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思考,希望能以其為媒將中原文明傳播發揚開來!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任興琪用他傾盡心力的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弘揚著中原的歷史文化,服務著社會大眾。這種精神不僅打動著他身邊的人,也得到了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2014年2月鄭州為建設城市綠色生態廊道,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面臨著被拆遷的命運,考慮到該館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社會效益和方便全國各地的陶瓷愛好者參觀學習,鄭州市政府決定,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原址上保留好城外城博物館,讓其與城市綠化“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博物館多年來在鄭州市委市政府和中原區區委區政府的關懷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始終堅持“傳承文化,服務民眾,突出特色,創新發展”的發展思路,在陶瓷藝術發展史上較好的保留了中原古跡文化,部分藏品甚至填補了省文物傳承的空白。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每每談到他的藏品,任興琪總是如數家珍。隨著他的講解,一步步揭開了這些藏品的神秘面紗,其中最值得樂道的是仰韶紅拋光尖底大口尊和唐代魯山花瓷腰鼓。據任興琪介紹說,仰韶紅拋光尖底大口尊高51厘米,口徑38厘米,為仰韶文化文物,撇口、卷沿、弧壁、尖底。泥質紅陶,外表細拋光,遠觀如細腰端坐,亭亭玉的少女,讓人羨慕、贊嘆。腰鼓是唐代宮廷樂器,由西域傳入中原,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以陶瓷燒制鼓腔,別具特色。根據唐代人南卓《羯鼓錄》中有關“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證實腰鼓系河南魯山窯制品。腰鼓的燒制及成品率極低,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完整的腰鼓及傳世品,只有在窯址出土過其殘缺器。其器形多樣,顏色五彩斑斕。而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腰鼓長60厘米,鼓徑25厘米,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凈的釉面上,潑灑出塊塊藍白色斑點,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美典雅,與故宮博物院現存國寶腰鼓大小、造型相當。任興琪演示了腰鼓的演奏,手指輕擊,數千年的宮廷腰鼓在敲擊聲中回響耳畔,穿越時空,跨越歷史,依舊如昔。似在訴說著自己近三十年收藏之路也如這腰鼓之聲一樣,從未中斷......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滄海拾遺——走進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根”和“魂”,是人們銘記歷史、回望過去、展望未來的重要紐帶!談到博物館的未來,任館長很是激動,“我們得把這東西留下來,把它傳承下去!”對于生活在當今時代,還能將自己的愛好變成現實,任興琪表示慶幸。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國門辦展覽,讓世界各地的人欣賞到中原陶瓷之美!用陶瓷獨特的魅力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感動和啟迪,領悟華夏歷史文明的博大與精深,為弘揚、發展、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做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