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記者丁亞菲首席記者李肖肖
和外地很多村莊直接命名為張莊、王莊不同,鄭州及周邊有不少地名,是把姓綴在后面,為啥這樣叫呢?
在鄭州,有很多村莊的名字里帶有“寨”或“砦”字。它們為什么以“寨”“砦”取名呢?這兩個字又有什么不同?
鄭州的村莊名,看似平淡稀奇,其實背后都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起來聽聽吧。
A
姓放后面的村子
背后都有個名人
鄭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曾參與多處村志編寫的郭增磊,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說,這和起名時的習慣有關。當地的地名后面被綴上某個姓,一定是因為這個姓氏的人有地位或者有名望,抑或道德高尚。
為紀念養蜂的張姓好人
八家莊改名蜜蜂張
比如,蜜蜂張村以前因為只住著八戶人家,叫“八家莊”。之所以改名叫蜜蜂張,是因為清末有個姓張的養蜂能手,從開封輾轉來到這里定居。他家祖傳飼養蜜蜂,就帶動村里的村民養蜂采蜜。天長日久,此地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為記住這位養蜂的張姓好人,便把村名改成蜜蜂張。
周姓開渠灌田
命名“東周”紀念
還有東周村,俗稱水磨周。據《圃田鄉志》記載,明代時,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周氏兄弟在此落腳,他們利用河水打起了水磨,專門磨樹皮香沫,很是出名,因此人們把這里叫水磨周。后來人口繁衍,街道延伸,從東往西劃分為古城、東周、西周、中周和新中周。后來東周大戶周天章引河開渠灌田,村民自此生活富裕,此處便稱“東周”,一直是鄭州東區的名村。
李姓集資建廟,此處便叫廟李
廟李村之所以得名,和姓李的人有關。70多歲的村民李先生說,和很多以姓氏冠名的村莊一樣,這里的李姓人是甘肅隴西李氏的一支,明朝洪武年間,隨著著名的“大槐樹移民”遷徙到了這里。“這個村子那時候叫西馮劉村。后來,姓馮和姓劉的人逐漸遷走了,姓李的人越來越多。”郭增磊曾參與編纂廟李的村志,他說,后來因為李姓集資建廟,此處便稱廟李。
老鴉陳的得名也與之類似,此處曾為曹操囤糧處,聚集了大量老鴉。后來陳姓人落腳于此,稱此處為“老鴉陳”。
B
鄭州不少“寨”,得名原為躲避戰亂
在鄭州,村莊名里最多的,可能就是“寨”或者“砦”了。因為兩者讀音相同,不少人以為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或者很多時候就把兩個字寫混,但在當地村民的眼里,這兩個字可是有很大差別的。
“寨”和“砦”的區別
66歲的鄭州市民井先生說,他家住董砦村。十多年前,發放二代身份證的時候,他發現“砦”字變成了“寨”字。為此,他耿耿于懷,十多年來不停地找相關部門,想要改回原來的村名。在他看來,“砦,說的是四面通達的村子;寨,說的則是四周有圍墻的村子。這兩個字是不一樣的。”
對于井先生的這一說法,郭增磊說,他也曾聽說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寨是比較大的村子,用土或石頭圍成堅固的寨墻。而砦是小一些、弱一些的村子,只能用一點石頭或土埋在地上,上面用木頭、樹枝等插圍起來當砦墻。這兩個字后來就漸漸通用了。”
南陽寨曾叫南楊莊
因為中原戰亂較多,在鄭州,以“寨”或“砦”命名的村子有很多。郭增磊說,這其中,約有一半以上的村子,是在清朝太平天國起義之后命名的。
郭增磊說,太平天國起義之后,戰火蔓延到了鄭州。為防止村子被騷擾,當時鄭州的行政長官下令各村必須修建寨墻,沒有實力的小村子可以和大村子合并。“據說,當時命令每個村子四天之內必須建起寨墻,有的村子因為沒建成寨墻,整村人都被活埋了。”
這之后,鄭州出現了一大批以“寨”命名的村莊。當時的寨墻,一般有三丈高,寬一兩米,寨墻上可以有人巡邏放哨。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南陽寨。它本叫南楊莊,因為寨墻遠近聞名,就改叫南楊寨了,也就是后來的南陽寨。
C
離老城區多少里
咱就叫“幾里”
在對村名的多年研究中,郭增磊發現,在鄭州,根據村子地形、地貌命名的村莊也有不少。比如,因為三面環溝的地形通常叫“嘴”,所以很多村子叫“某某嘴”。比如,郭家嘴、小廟嘴、李嘴等。
這其中,原名“圈里”的圈李村,名字比較有意思。因為該村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溝,將村子圍了一圈,所以村名“圈里”。后來,由于該村李姓較多,“里”和“李”又同音,時間長了,村名就逐漸變成“圈李”了。
古時候,出于政權維護與統治的需要,官方會在城周圍按“五里一堡,十里一鋪”的方式設置驛站。鄭州有不少村莊,也是以和城市中心位置的距離而命名的。比如,五里堡、十里鋪、十八里河等。
D
有的村莊,和傳說有關
在鄭州,還有一些村莊的名字,背后是一些名勝古跡和一個個動人的傳說。比如,八卦廟村、馬渡村。
據說,因為“泥馬渡康王”的故事,鄭州就有兩個馬渡村。而八郎寨的來歷,據說跟宋代楊業的義子楊八郎在此處駐扎過軍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