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建筑形式,具有明顯宗教特征。
自從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中華大地上便開始有了塔這種建筑樣式。因其有宗教建筑特色,形式多姿多彩,而且高聳莊嚴,有的已成為鄭州的地方性標志。
走近古塔,總惑于它的神秘;走進古塔,卻癡于它的神異。時間滄桑了它外在的神韻,而每個人卻醉心它內在的底蘊。鄭州文化藝術網,開設“尋找古塔”系列專題,以此梳理作為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進程中的一個個“古塔記憶”。
荊王石塔
保護級別:【新鄭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1月)】
歷史年代:唐代
地理坐標:位于新鄭市龍湖鎮
現狀: 七級疊澀式方形建筑,通高3.25米,邊長0.55米,基座1.05×0.85米。
荊王石塔位于新鄭市龍湖鎮荊王村東,原有兩座,兩塔均為七級疊澀式方形建筑,通體用青石造成,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一座“文革”中被毀,剩余一座現被移至新鄭市博物館。
目前保存完好的荊王石塔為四方體密檐式,七級青石。塔由臺基、塔體、塔頂組成。通高3.25米,邊長0.55米,基座1.05×0.85米。第一層塔身高0.65米,邊長0.57×0.57米,略有收分。塔身正面辟佛龕,券門呈長方形,門口寬44厘米,高35厘米,門口深(壁厚)22厘米,由門額、立頰及門砧組成。佛龕門額上鐫刻陰線銘記和人物圖像,銘文字跡因年久風化,剝落嚴重,難以辨認。
塔身之上為七層塔檐,檐上下雕刻正反疊澀七層,檐寬自上而下逐漸收斂,正面辟小佛龕,第一級塔身有塔銘及線刻供養人,羅漢像。塔身刻有“班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及供養人、羅漢像等。塔的外輪廓呈曲線,塔剎上部殘缺,直徑30厘米,石雕蓮花,四角突起綬花。荊王石塔制做巧妙,造形美觀,是石雕建筑的優秀代表。
該塔的造型和建筑風格與清林寺石塔基本相同,故此塔的建造年代應是唐代。(新鄭市旅游和文物局供稿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