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廟村的由來
2013/3/1 9:00: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過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南行路東第一個村,就是惠濟區花園口鎮管轄的大廟村,該村因古時村西有一大廟宇而得名。
大廟村原名黃甫莊。唐朝初年,大將尉遲敬德在此駐軍,見此處風景秀美人杰地靈,乃風水寶地,就在黃甫莊村西建一廟院,占地500余畝,名為中岳廟,與鄭州登封中岳廟同名,廟中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廟門南開,院內樹木旺盛,郁郁蔥蔥。大門東西兩側是鐘、鼓樓。鐘樓內的大鐵鐘高有2米,直徑一米余,鐘壁厚20厘米,鐘聲周邊5里可聞。解放后,五十年代大煉鋼鐵時此鐘被毀。由此前行是大殿,大殿后面是戲樓,兩側是廂房,東西各十間;再往里走是三層玉皇閣,底層的十幾根大紅柱子,直徑一米有余;兩邊是東西陪閣,這里是廟里道士的生活區。廟宇的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香火之旺盛,在當時鄭州城北黃河南岸都是首屈一指的。
咸豐年間,當地名人、紳士聚會,提議把黃甫莊更名為大廟村。沿用至今。
1941年11月2日(農歷的9月14日),國民黨八十一師,三十五師在大廟阻擊日軍從京水向西逃竄,展開激戰,把玉皇閣的上層炸掉,只剩下兩層。盤距在大廟內的日軍少將指揮官鯉登,在逃竄途中被伏兵猛烈阻擊,身負重傷,逃至新鄉一命嗚呼。直到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后期,廟內還有戲樓和玉皇閣的痕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惠濟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