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0日,滑縣道口義興張燒雞總店的員工正在繁忙有序包裝“義興張燒雞”。

盼望著能夠買到義興張道口燒雞的人們自覺排起了長長的“龍隊”。

只有在張存有義興張道口燒雞店里,人們才能看到這樣的牌子。
安新網訊 1月20日,河南省滑縣道口義興張燒雞總店的員工正在繁忙有序包裝“義興張燒雞”。
聞名遐邇的河南省滑縣道口興義張燒雞,從技藝上非常講究色、香、味、型,熟爛離骨、鮮嫩異香、咸淡適口,老少皆宜,風味獨特,素有“四絕”之譽。據滑縣縣志記載:“義興張”道口燒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順治年間(公元1787年)。當時“義興張”的創始人張炳的先祖世代以煮制燒雞為生,由于當時制作簡單,配料不齊,燒雞并不出名,生意也不景氣。乾隆五十二年的一天,張炳在街頭偶遇一位在清宮御膳房當過御廚的老朋友,二人久別重逢,分外高興,便置一些酒菜,對飲暢談起來,交談中,當張炳為經營燒雞困境流露出犯愁的情緒時,廚師沉思片刻,對張炳說“老友不必犯愁,我送你十個大字,保你生意興隆,顧管盈門。”張炳急切問:“哪十個大字?”御廚俯身對張炳說:“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接著他說:“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它們的用法、用量都有學問,老湯是煮雞時必須加適量的上鍋老湯。這樣,鍋鍋向下沿襲,代代往后流傳,越老越好 !”并一再叮囑“切勿外傳”。張炳聽后,如獲至寶,在御廚的指點下,他精心制作,燒出的燒雞果然迥乎往常,不僅色香、味美、異香撲鼻,而且熟爛離骨。
從此,張炳的燒雞聲名大振,生意興隆,顧客盈門。因他姓張,又取“義友濟興”之意,就把燒雞鋪號定為“義興張”。臺灣《自立晚報》 曾有乾隆南巡吃燒雞的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經道口,聞異香而醒神,問及左右,縣令以燒雞呈獻,乾隆食之甚喜,贊為天下佳饌因該燒雞地處道口鎮,從此人們就習慣叫道口燒雞。
數代以來,張姓的子孫后代世代相傳,繼承和發揚了這一精湛技藝,使義興張燒雞始終保持其固有的獨特風味,廣銷四方,弛名中外。
道口燒雞原料取健康活雞,宰殺去雜爪認真清洗后,把雞體分其頭頸、腿、翅作巧妙的撐插處理,熟雞型 如元寶,豐腴完整、口若銜食、栩栩如生、觀感新奇、妙趣無窮,此謂“型絕”。經涂潤蜂密,烹炸著色,燒雞呈現淺紅色,微帶嫩黃,晶瑩鮮艷,令人賞心悅目,此謂“色絕”。雞肉高蛋白、低脂肪,又富含肌酐等芳香物質,用來加工的必須是無病活雞,不殘不瘦,八味作料則具有多種醫用和食用功能,再輔以陳年老湯,雞子在釜中作良性反應,祛邪驅異,除腥提香,使燒雞味道鮮美肩膀 厚、芳香四溢,食之可口不膩,回味無窮,此謂“味絕”。煮制時,根據雞子的老嫩,數量多少和季節變化,恰到好處的掌握火候,致使燒雞的熟爛程度達到用手一抖,骨肉自行分離,老少食之皆宜,則謂“熟爛之絕”。有余興者,嚼骨滋髓,其骨宜齒,取其腦之游仁,其形精巧,可玩味再三。
中華老字號“義興張”道口燒雞,世代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型俱佳馳名遐邇,“飛”遍祖國大江南北。(畢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