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者,乃周朝之時的易經,屬于三易之一。
《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于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
《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箱,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與源頭,對中國后來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建筑、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仍至到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周易》是一部古代經典,是關于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其原理在得到正確認識后,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紂時期為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今安陽市湯陰北),后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周武王有天下后,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臺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卦”,流傳于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于成書很早,隨著時代演變,文字含義已多不為世人所理解,《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周易》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簡稱《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周易》經部本是筮占書,其文字部分是對相應易卦象征意義的解說和人事吉簡吉兇的判定,而傳部是對“易”的理解和對《周易》文辭的發揮等內容。
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于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兇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后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后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