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遠處一聲清脆悠揚的“光棍兒背鋤,麥子就熟”的杜鵑鳥鳴,像是捎信給人們:“一年一度的麥收農忙季節,就要到來了。”
在東關玉皇廟前,一位老者擺起釘鐮賣木锨的收割麥子的農具攤兒,只見他拿起鐮刀片,先在鐮把頂端樣好位置,鉆兩個孔,捏兩個鉚釘穿妥,攥起鐵錘,叮叮當當地錘鉚起來。這聲音似一曲美妙的音樂,繞人耳際,舒服得很!不一會兒,一件勝似工藝品的鐮刀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收割機滿地跑的今天,誰還用這老古董?我湊近和老者攀話。老者原本冷清的農具攤兒,見有人光顧,遂來了興致,打開了話匣子:“我本此地老戶,住在打線溝,前些年平原路以東都是莊稼地,五月麥浪滾滾,秋天綠茵似海,那時人們所指望的就是這幾畝地。‘立夏麥穗齊’‘小滿見三新’‘芒種現麥茬’,節氣催得農家忙,現在離收麥還有個把月,到準備收麥工具的時候了。”
我不解地問:“現在有收割機了,用得著鐮刀、木锨?”老者點了一支煙,接著說:“大塊地用收割機,零零散散的小塊地,收割機進不去,轉不開圈兒,還得靠這家什。”老者猛抽了一口,得意地說:“我今年八十二歲,干這行幾十年了,年年在這兒擺攤兒。不是噴哩,咱的貨實在,用著順手,好多人找著來我這兒買。早先買賣好做,現在,說實話,要家兒少了,但是咱干的是拾遺補缺的事,也算是老而有用,為社會干點事。再說,掙多掙少,坐在這兒多養神;還有一說,咱這攤兒一擺,鐵錘叮叮當當一敲,也向人們報個信兒——收獲的季節到了。” □王振蘭(文峰區)【原標題:又聞釘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