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錦堂中號稱“三絕”的晝錦堂記碑,原石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刻立,但不知何時毀沒。現(xiàn)存之碑系元初至元間重刻,且久埋地下。清順治年間,在彰德府鼓樓西出土,移立于府城東南營街的韓琦祠西廡內(nèi)。此碑由北宋大文學(xué)家、副宰相歐陽修撰文,大書法家、“一代絕手”、禮部侍郎蔡襄書丹,記述三朝名相韓琦之
事跡,碑文部分為“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高2.73米,寬1.21米,厚0.27米,碑文18行,每行39字,碑身下部已斑剝漫滅。
碑由宋大書法家邵必篆額,碑陰還刻有司馬光撰寫的《北京韓魏公祠堂記》一文。原碑立于河北省大名縣魏公祠,元時被人移刻于此碑碑陰,其書法與碑之正面如出一人之手。此碑也稱“四絕碑”,碑文拓片,曾赴日本展出,備受青睞。1963年列為河南
省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
有關(guān)此碑還有諸多傳說,如歐陽修用新稿換回舊稿,韓琦再三讀之,見通篇只在頭二句加兩個“而”字,傳為文章修改的佳話。蔡襄為北宋書法家,“宋四大家”之一,書法史上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的說法。《晝錦堂記碑》是蔡襄大字楷書的代表作。為了表示對當(dāng)朝重臣韓琦的敬重,蔡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別出心裁,將每個字單獨(dú)寫幾十遍,優(yōu)中選優(yōu),擇最佳者拼合,叫“百衲碑”,被宋人稱為“本朝第一”。【原標(biāo)題:晝錦堂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