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 燦爛的文化
核心提示: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功成之后,她選擇了太行山麓的一處山林住下。這塊好地方就是如今安陽磊口鄉的清涼山。
傳說畢竟是傳說,考古證明,早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活了。到了氏族公社鼎盛時期(新石器時期),人們活動的范圍便擴大到了中部和東部平原地區。安陽有全國著名的小南海文化(舊石器時代)和后岡文化(新石器時代)。小南海文化因其填補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而受到考古學家重視,郭沫若稱之為"小南海文化"。后岡文化因其三疊層,考古學家才知才知道仰韶在先,龍山居中,小屯在后,填補了我國考古研究的一項空白。梁思永因之一舉成名。
進入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更是創造出燦爛的殷商文化。"中原文明殷始創",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說:"安陽殷墟有三寶--甲骨文、青銅器、都城遺址。"這是從文明的產生與進程的角度,高度評價殷墟的價值和意義。
曹魏時期,曹操奪取鄴城后,把這里作為他的王都。安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軍事、經濟中心,在鄴城便聚集了許多名流學士,形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在曹氏父子的帶動下,安陽誕生了光輝的建安文學。
在殷墟成功申遺、周易準備申遺之時,讓我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于安陽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感受安陽文化的厚重與博大。
小南海文化 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見證
引讀:1960年3月,小南海水庫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聲炮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就此重見天日。這是一座溶巖洞穴,洞口朝東,背依大山,前為開闊地,東南距洹河近一華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約50多米,寬約2--3米,高約2.5--3米。當年4月,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舊石器考古專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試掘。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掘。據洞口兩次試掘得知,文化層厚6米左右,可分5層。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種動物化石及用火灰燼。石器一般器形較小,絕大部分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數火石、石髓及石灰巖等,種類計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狀器和多種刮削器,也有少數裝飾品。動物化石有野驢、披毛犀、水牛、野豬、斑鹿、羚羊、狗、猩猩、鴕鳥蛋、刺猬狼等動物種屬。
據放射性碳十四科學測定,洞穴的文化遺存,上層堆積距今約13000年,下層距今約2--2.5萬年。其時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相當;從石器看,兩者還有遙承淵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遺址是河南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新中國成后在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被郭沫若定名為"小南海文化"。它填補了考古研究上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缺環,為人類的發展歷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小南海在安陽西南25公里,安陽縣善應鎮境內。從安陽坐車到善應鎮,過了水治后,路就開始坎坷不平。再往前,則成了一條沙石路。據同行的人說,這條路直接通到了山西省。車行近一個小時,到了善應鎮,看到的是一條主街隨著洹河而彎曲,一些民房隨意從主街向兩側延伸,蘭磚蘭瓦,上面長滿的野草,讓人更多聯想到的是滄桑。街兩側房屋大部分用涂料或瓷磚進行了裝飾,稍稍透出現代氣息。
洹河,這條孕育了安陽燦爛文化的河流,逢橫(水)而入,逢善(應)而出,就是在善應鎮溢出地面,成為地表河的。從善應鎮政府所在地向西行二三公里,便是遠近聞名的小南海了。這里有安陽八大景之一善應松濤,這里有石窟雕刻的代表小南海石窟,這里還有旅游風景區小南海水庫。而最有史學價值的則是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
沿著山間崎嶇的小路蜿蜒而上,在靠近山頂處,我們終于見到了這個毫不起眼的洞穴,如果不是洞側的原始人雕塑,我們不敢相信這就是被郭沫若稱之為"小南海文化"的原始人洞穴遺址。站在洞穴前,看著洞前正在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的塑像,我的心穿越時空,飛到了25000年前。
25000年前,這里溫暖濕潤,洹河順著山谷蜿蜒向東北流去,清清的河水滋潤了這片土地,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飲用和捕魚之處。山上高高的樹木和茂密的灌木叢,讓我們的祖先倍覺親切。再往東則是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野驢、披毛犀、水牛、野豬、斑鹿、羚羊、狗、猩猩、鴕鳥蛋、刺猬狼等動物出入草原、森林,低吼高唱。
一支原始人的隊伍歷經艱辛,從北方輾轉來到此地。他們從北京周口店而來,他們的上門齒呈鏟形結構,顴骨高,顴面前突出而較垂直,闊鼻型,下頜呈圓枕,具有山頂洞人典型的面部特征。
他們中領隊者是一位女性,這支隊伍的成員都是她的兒孫。他們都認識自己的母親,但卻難以弄清自己的父親是誰。女人是這支隊伍的主宰。
這位女性來到了小南海,看到洹河從山前流過,山上林木蔥蔥郁郁,山下綠草生機勃勃,各種動物奔走其間,各種果實掛滿樹上,多年來的經驗告訴她,這是一片富饒之地,是最好的安身之地,她便命令隊伍停下來,將這里當成了他們的居住之所。
生活的經驗告訴他們,必須找到一個天然洞穴當居住地,這樣才能抵御暴雨、風霜、大雪的侵襲,才能保證生命的安全。他們不知找了多久,不知在大樹下、巖石下住宿了多久,只到有一天,他們隊伍中的一個人發現了現在的這個天然溶巖洞穴,他們才興高采烈地搬了進去,那興奮勁一定不比我們搬入百萬豪宅差。因為從此他們將能夠住下來,由巖洞去抵擋風雨。
這個洞穴高2.5-3米,寬約2-3米,洞口向西南延伸,深約50米。我們最早的祖先就選擇這個洞穴住了下來。他們分工逐漸明確,男人們去山上、草原上狩獵,到洹河里捕魚,女人們撫養子女、采摘果實。有時,發現一頭猛獸需要眾人圍獵,女人們也和男人一樣加入到狩獵的隊伍中來。兇狠的野獸有時將近前的狩獵者撲倒在地,其他人一擁而上,用手中的石塊、棍子與猛獸搏斗,終于,猛獸寡不抵眾,更主要的原因是抵不過我們祖先手中的武器,倒了下去。他們高高興興地把野獸拖了回去,每人平均分得了一塊肉。
狩獵過后,他們也會閑下來,這時,他們會制造工具。早在北京周口店的時候,他們就懂得了制造工具。從石器看,小南海人與山頂洞人還有遙承淵源(這似乎說明小南海這支原始人群來自于北京山頂洞人)。而今,他們依靠自己在改造自然中獲得的知識,大量挑選強硬脈石英、石英石、燧石,火石、石灰巖等巖石和礦物制造工具,以燧石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數火石、石髓及石灰巖等,他們制造的工具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狀器和多種刮削器,他們還知道了二次加工,使石器更加鋒利,成為細石器。他們就是這樣運用人類的智慧戰勝了兇狠的野獸,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上萬年過去了,距今13000萬年前,這個洞穴又住進了又一原始人群,他們也許是上一原始人群的延續,或許是從別處遷徙而來,他們和曾住在這里的祖先一樣,狩獵、捕魚、采摘果實,所不同的是,采摘果實越來越成為謀生的主要方式。【原標題:小南海文化 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