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安陽

文武雙全的羅卷戲

2013/4/15 16:10:23 點擊數: 【字體:

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自來笑,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豎眉……當看到這些惟妙惟肖的臉譜時,我不得不佩服羅卷戲藝人們的高明。僅從臉譜上,就可以看出各種角色鮮明的人物性格,也可以領悟到民間戲曲藝術的魅力。

    豐富多彩的臉譜僅僅是羅卷戲的一個表面,在有著悠久歷史的羅卷戲的背后,還蘊含著更深的文化積淀。

    乍聽之下,羅卷戲這個名字有些怪,令人頗為費解。記者經過一番查考之后,才知道羅卷戲最初并非是獨立的劇種,羅戲是羅戲,卷戲是卷戲。后來,經過藝人們的探索和發展,把它們合二為一,形成了如今的羅卷戲。與眾不同的羅卷戲平時難得一見,記者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目前在內黃縣還有羅卷戲的蹤跡。

    唐太宗夢中看大戲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在中州大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可是它的起源一直是個謎,至今也沒有找到有據可考的史料記載,只有民間流傳著的一些故事,印證著羅卷戲的歷史。

    相傳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之下,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因為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李世民經常微服私訪,來到民間查訪百姓的疾苦。有一天,他帶著幾個隨從走出皇宮,來到京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走訪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剛到村口,就聽見一連串的叫好聲,還有此起彼伏的掌聲。他們連忙走進村中,就見許多人圍成一圈,當中有兩位老漢在表演節目。

    可別小看這兩位表演者,1000多年前可還沒有“戲”這種表演形式,最好的表演就是一個人孤零零跳一段舞蹈。這種一唱一和的表演讓當時的人眼前一亮,好像發現了新大陸。唐太宗也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有趣的表演,表演內容雖然簡單,卻被兩位老漢演繹得淋漓盡致。

    晚上回到宮中,李世民還在想著表演的場景,躺到床上后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夢中,李世民來到了天上,一場盛大的宴會剛剛開始,舞臺上正在表演節目,和他白天看到的表演有些相似,只是表演者的人數多了,音樂也更加動聽了。

    一覺醒來,李世民立即召集了文武大臣,把自己夢中見到的情況告訴大家,并且要求據此編寫戲本,組織人員表演。大臣們下去后紛紛準備,很快戲本就編寫完成。李世民隨即下旨挑選聰明伶俐的年輕人,讓他們按照戲文進行排練,排練純熟之后,就在皇宮里正式上演。李世民和皇室內眷一起觀看了表演,大家贊不絕口,夸獎演得好。于是李世民下旨把表演命名為“樂眷戲”,此戲漸漸流傳開來,民間也開始進行表演。

    由于讀音的誤差,“樂眷戲”這個名字被老百姓訛傳為“羅卷戲”,時間一長,“羅卷戲”竟代替了“樂眷戲”這個原名。

    因為來源于宮廷,羅卷戲的地位相對要比其他的劇種高一些,許多藝人也認為羅卷戲是戲曲的正統。據說過去每逢廟會搭臺唱戲時,只要有羅卷戲班子來唱戲,無論到場早晚,都要占據正臺演出,而其他劇種的戲班子會自動退到偏臺表演。唐太宗李世民與羅卷戲的故事多半不可信,應是后世閑人杜撰而來。

    合二為一的羅卷戲

    當年羅戲和卷戲如何融為一體,在歷史上并沒有詳細的介紹,何年何月形成了羅卷戲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據一些民間藝人介紹,羅戲和卷戲能夠相互融合,可能是兩者在唱腔上能夠產生共鳴,都是采用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以中音和高音為主,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我國北方戲曲的典型風格。

    和后世流行的羅卷戲相比,羅戲和卷戲都有著翔實的歷史記載。

    羅戲本名鑼戲,如今還有很多藝人稱之為“鑼戲”,究其原因應是和使用的樂器有關。史料記載,羅戲是從儺戲演變而來的,而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祭祀儀式。到了元末明初,這種儀式逐漸發生了改變,開始以歌舞排演故事,等到鐘馗的形象出現之后,儺戲才應運而生。鐘馗打鬼的故事始見于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里的鐘馗形象即是從小說中移植而來的。

    藝人們在長期的表演中逐漸去除了儺戲的一些弊端,增加了利于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儺戲的特點越來越少,逐漸過渡到了羅戲。

    羅戲是從舞蹈演變而來的,因此保留了很多舞蹈的動作,特別是一些武打場面,最初的道具都是真刀真槍,對打起來驚險刺激,演員們常常還在表演時增加一些高難度的動作,以真功夫博得觀眾的掌聲。可以說,羅戲的特點在動作,即體現在“武”上。

    卷戲則正好相反,崇尚文縐縐的表演,這和它的歷史淵源有著很深的關系。卷戲的“卷”字取自佛門圣地的僧人們修行研習時所念的一本經書——《卷經》。在做道場時,除了誦經念佛外,還會伴以吹奏、敲打、哼唱著的一種音樂,僧人們稱之為“卷調”。

    相傳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時,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欲奪取皇位,遂在北京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揮師南下時曾在河南省汝南縣縣城外15公里處駐扎。后來,朱棣做了皇帝,再次來到汝南,就在當年駐扎軍隊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廟,取名燕王廟,并將駐軍之處取名為燕亭店。

    到了明代末期,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汝南后,一把火燒毀了燕王廟,廟里的一部分僧人被迫還俗到當地民間。別無所長的僧人沒有辦法,只好靠演奏“卷調”維持生計,他們又將當地的一些民間小調和傳說故事加入到“卷調”的演奏之中,使“卷調”逐步演變成了帶有故事情節的“卷戲”。久而久之,卷戲得到了當地人的一致認可,隨后迅速向外地擴展,豫東、豫北等地開始廣泛流行卷戲。當時在汝南縣、內黃縣、通許縣等地都有卷戲班子,逢年過節搭臺唱戲成為地方上的重要事項。

    不知何時,羅戲和卷戲相遇,一種戲善于動作表演,一種戲著重于腔調語句,兩者自然而然同行互補。開始時,往往一個劇目的表演分為上下半場,前面唱卷戲,后面唱羅戲。后來,藝人們漸漸摸索總結,終于把兩者合二為一。老百姓也不再分別稱呼了,把它統一稱為“羅卷戲”或“卷羅戲”。

    吸取了羅戲和卷戲兩大劇種優點的羅卷戲在清朝康熙年間達到了頂峰,可惜隨著清末戰亂,羅卷戲陷入了低谷,到民國時期,全國僅剩下三五家羅卷戲班子。

    期待羅卷戲的崛起

    由于卷戲脫胎于《卷經》,因此羅卷戲和艱澀難懂的經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尤其體現在唱詞上。羅卷戲的唱詞有著自己很獨特的地方,每一大段唱詞都由一組一組的三長一短的句子組成,非常類似于我國古典詩詞中詞牌,時至今日仍然是按照傳統沿襲下來,絲毫沒有改變。

    在羅卷戲的傳統劇目中,每出戲的唱詞都極為講究,詞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不僅韻味十足,而且優美華麗,和普通的地方戲曲相比明顯高出一等。一些戲曲專家稱,這很可能是在羅卷戲鼎盛時形成的,許多文人墨客對其進行了仔細加工,才能夠達到這種高度。

    唱詞非同一般,唱腔也有獨特之處,極為講究音韻,時而婉轉清新、優雅高貴,時而豪邁雄壯、粗獷奔放。

    羅卷戲的行當也很有特色,生、旦、凈、丑樣樣俱全,可以表演多種性格的人物。各表演行當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雜技、舞蹈、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吸收進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歷史上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為主,同時也有少量以民間生活故事為題材的小戲。只是隨著羅卷戲的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一些曲牌也隨之失傳。目前知名的劇目只剩下幾十出,曾經的輝煌已經遠去,我們期待著羅卷戲新的崛起。【原標題:文武雙全的羅卷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網 作者:劉云鵬 2007-6-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