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剛圖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510項第二批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滑縣、安徽亳州、河南開封及山東定陶同時申報的戲劇二夾弦一起入圍。這一劇種名不見經傳卻受到三省四地垂青,半個世紀前就幾乎風靡整個華北,讓無數觀眾癡迷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份總數達510項的遺產名單中,滑縣和安徽亳州、河南開封及山東定陶同時申報的戲劇二夾弦赫然醒目,從此被列入國家保護的傳統戲劇之一。
二夾弦到底是怎樣的一門戲曲藝術,需要動用國家的力量進行保護?這一地方劇種名不見經傳卻同時受到三省四地垂青,關于二夾弦,滑縣和眾多文化名城到底是什么關系?半個世紀前就幾乎風靡整個華北,剛一重現江湖就讓無數觀眾癡迷不已,它到底獨具何等的魅力?6月20日,記者一行趕赴滑縣二夾弦的發祥地——萬古鎮樵邱村,對這一神秘的稀有劇種進行獨家探秘。
“快去看哪!俎團長家唱戲了!”
臨近中午,樵邱村村民俎書現家突然傳出悠揚的二夾弦聲,左鄰右舍聞聲端著飯碗就跑了過來,不多時院子里就擠滿了人。俎書現是滑縣唯一的民間二夾弦劇團的團長,當天他專門找了主弦和飾演花旦的演員,在自家院子里即興為遠道而來的記者表演了一段,“二夾弦到底好聽不好聽,光說不行,你得聽上一段,品一品味道。”
農家院里 四弦一響驚四座
“站立坡前風雪探,薛郎他離家后音訊渺然,恨不得生雙翅變成鴻雁,尋根問底到邊關……”王潰平是二夾弦劇團里的花旦演員,當天她特意演唱了拿手劇目《王寶釧》中的一段。為王潰平伴奏的是65歲的老藝人俎振田,他手中拿的“四股弦”是二夾弦獨具特色的主奏器樂,形如二胡弦筒卻明顯偏小,弦桿上有四根弦軸連接四根琴弦,弦弓上的兩股馬尾分別夾在兩根琴弦之中,故稱“兩夾弦”,這也是這一地方劇種稱為“二夾弦”的由來。
俎振田老人是至今健在的二夾弦老藝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因為二夾弦發出的是雙音復合,不僅比二胡等單音器樂發音顯得響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細膩,演奏效果也更加復雜婉轉,加上獨特的唱腔,可以產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在表演手法和臉譜上,二夾弦與豫劇、曲劇等常見劇種大同小異,在演唱上卻以大本腔吐字(唱詞)以假聲拖腔,將句尾用鼻音和胸音有機結合,模仿手工紡車紡織時的特殊音色效果,形成真假聲頻繁交替的聲腔特色,“拖腔結合四弦的韻味,融合獨特的板式結構以及獨創的曲牌,形成了二夾弦獨有豐富的唱腔音樂體系。”
藝苑奇葩 靈感源于紡棉花
有關二夾弦的由來,一個傳說流傳甚廣:明末清初,山東鄆城王樓一帶(也有稱河南濮陽的)有一秀才,飽讀經書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時常為溫飽所困,每每聽見妻女紡車聲響就哀嘆不已,為解憂愁經常隨紡車節奏哼唱,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調式,之后秀才便約好友自制樂器自編曲目,遇旱澇災年便外出演唱為生,經年日久形成民間小調“花鼓丁香”。
據歷史文獻記載,1897年前后,滑縣萬古樵邱村多才多藝的青年俎興太,師從逃難至此的山東東明“花鼓丁香”藝人馬振海、吳保德等人,將“花鼓丁香”首次引進滑縣。為使“花鼓丁香”在各劇種競爭激烈的古廟會上占有一席之地,俎興太等虛心請教,反復演練,吸取眾劇種之長,創新板式、曲牌并大膽引進和制作伴奏樂器,最終使“花鼓丁香”衍變成獨立的劇種,并于1899年古歷三月初三以“二夾弦”為名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廟會,二夾弦自此大行于世并經過師徒口口相傳,在樵邱一脈至今已歷時8代,先后產生俎興太(諢號“貨兒”)、俎明義(主攻紅臉)、俎景波(藝名“黑丑”)、岳容芝(首位女花旦,藝名“白菜梗”)等著名民間二夾弦藝人。
珍稀劇種 鼎盛發展“文革”受阻
“解放前最火的時候,俺村的二夾弦戲班子有三四十個人,附近三里五村都是到俺村學戲的;我們的戲班子最遠到過安徽,不管到哪兒都很受老百姓的喜歡,一到唱戲的時候,滿大街不見一個人,一問都是看戲去了。”回憶起當年二夾弦在各地風行的盛況,75歲的俎朝善至今津津樂道,滑縣二夾弦劇團正式成立當年,俎興太率全體演職人員趕赴山東鄆城老秀才家鄉的匯報演出曾轟動一時,二夾弦這一新興劇種隨后在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迅速發展,截至解放前夕,僅在山東、河南兩省二夾弦班社就有36個,“當時條件差,往往臺子一搭,油燈一點,四弦一拉,就開始唱,有愛聽戲的,連唱幾天一場也不落下。”
據俎書現回憶,新中國成立之后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滑縣二夾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演出的范圍一度擴展到山東鄆城、安徽亳州和河南開封、新鄉等地。在著名的鄭州花園口會戰慰問演出中,長垣班社和滑縣二夾弦劇團合并成立的“東方紅二夾弦劇團”受邀參演,因節目精彩受到組織者及與會觀眾的一致贊譽。“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上頭說這是‘四舊’,不讓公開演出了,所有演員都開始學京劇,演樣板戲了。”俎書現告訴記者,和其他地方劇種一樣,“文革”期間二夾弦被禁止公開演出,二夾弦劇團被迫解散,這一地方稀有劇種受到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申遺成功 重振江湖終有望
改革開放之后,雖然部分健在的老藝人一直試圖對二夾弦進行挽救,并不斷組臺進行演出,二夾弦這一劇種得到一定恢復,但是受老藝人離世和后繼乏人等因素影響,二夾弦還是逐漸勢微,最終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2004年,在俎興太后人俎書現、俎朝善等人的大力倡導下,樵邱村數個二夾弦愛好者自籌資金,將幾乎所有在世的二夾弦演員歸攏到一起,成立了滑縣首個民間二夾弦劇團,附近各村鎮的二夾弦演出也逐漸開始,“到哪兒演出都很火,群眾也愛看,就是收不來錢,演一場凈往里貼錢,到現在我往里邊墊了3萬塊錢,真快支撐不住了。”二夾弦劇團剛剛成立就受到附近群眾尤其是中老年戲迷的歡迎,但是頻頻出場的二夾弦卻從一開始就面臨虧損,除了一年不多的幾次演出之外,大多時間演員們還要操持田地,平時則靠打工補貼家用,以至于在二夾弦成功申遺之后,某電視臺想錄制有關二夾弦的節目,想讓劇團即興表演一段,竟一時湊不夠演員,“沒辦法,忙完麥地都外出打工去了,最早也得秋收時才能找夠人。”
由于入不敷出,除了使現有演員無法傾力投入二夾弦的表演使二夾弦的傳承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之外,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裝、布幔等也一直沒能完全更換,這讓演出的質量也大打折扣。二夾弦劇團平時的排練場所和服裝道具的存放地,都設在俎書現家西院的堂屋里,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一套大音響和部分戲裝是新添置的之外,很大一部分服裝道具和布幔都顯得破舊不堪,隨便地堆放在床頭或者綠木箱里,“服裝和道具也該添置了,靴子都爛得不能穿了。”
最大希望 讓二夾弦后繼有人
二夾弦成功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啻是個驚天的喜訊,聽說國家還可能出資對二夾弦進行保護,俎書現臉上終于露出難得的笑容。
“太好了,國家要是能支持一部分,我首先要辦一個二夾弦學校,培養下一代。”問他為何這樣想,俎書現想了想說,他今年已經61歲了,“老一輩死的死老的老,剩下懂二夾弦的越來越少,孩子們又不愿意學,這么好的東西,國家下了這么大的力氣,再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丟掉,實在太可惜了!”
“現在就等國家的支持能夠早一天到位,到時候我們這幫老家伙就有用武之地了。”談到未來,俎書現眉宇之間顯得非常自信,“只要想法讓那些老藝人專心教徒弟,讓二夾弦演員專心演出,不用擔心生活的問題,再找一些愿意學二夾弦的十來歲的小孩兒,送到戲校里專門學習,不用幾年,二夾弦一定還會興盛起來。”
中午的樵邱村,太陽正好,天空很藍……【原標題:百年風雨二夾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