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震魯西的“四股弦”
2013/4/15 16:23: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本報記者 張荔 本報通訊員郭洪恩 李保祥 田英斌
“四股弦”又稱“四根弦”。該劇種名稱的來歷,起源于樂隊伴奏的主弦。主弦胡琴設有四根絲弦,雙弦雙音。其聲悠揚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有別于二胡、板胡等兩根弦的傳統樂器。四根絲弦的胡琴在其他劇種里極為罕見。該劇種起源于魯南魯西,形成于明末,流行于清代,興旺于清末民初。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及解放初期,山東省館陶縣(現為冠縣北館陶鎮)許莊村出了一位聞名鄉里,紅極一時的“四股弦”藝人張敏廷,綽號“三老偏”。他帶領的“四股弦”戲班唱紅冀魯平原、漳衛河兩岸,把該劇種推上了鼎盛時期。如今,流行于冠縣北館陶鎮的這一劇種被納入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逃荒學藝,成為“大腕”
張敏廷出生于1885年,他自幼家境貧寒,地無一垅,父親早逝。張敏廷15歲那年天逢大旱,母親帶領著他和弟弟逃荒要飯到了莘縣,母親在地主家當了傭人。經人介紹,兄弟二人就進入“四股弦”戲班,拜在老師苗成修、閆月德門下學藝。他們一邊給地主打短工,一邊唱戲。由于張敏廷勤奮好學、肯吃苦、悟性高,深受師傅喜愛,師傅為傾囊相授。張敏廷生性聰慧,進步神速,很快就將生、旦、凈、末、丑全行當集于一身,成了戲班里的“臺柱子”。其弟弟“四老偏”也學會了文武場全套技藝。
幾年后,兄弟二人,返回家鄉,走上了授徒組班的謀生之路。起初,在館陶縣肖村教唱戲,后相繼被絲窩寨村、前許莊等村莊授徒,并組成各自的戲班。后來在鄉親的迫切要求下,返回故里許莊村選人教唱。兄弟二人歷時三年組建成了一個戲班,踏上了巡回演出的生涯。據說,當時在一個空閑的園子里打了一個“半陰半陽”的屋子,冬天或農閑時就在里面教唱戲,周邊村莊的青年也紛紛拜到他的門下學藝。張敏廷唱、念、做、打樣樣嫻熟,對徒弟要求特別嚴格。一招一式必須規范,一個眼神,一個臺步,一句唱腔都達到細致入微。為該戲班唱紅冀魯平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張敏廷兄弟倆教出的徒弟冠、館二縣大約170余人。他所教的劇目有五十余回。如《大州橋》、《小姑賢》、《阿阿送米.》等。演唱的板式采納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的華彩唱腔,充實到四股弦的唱腔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這一劇種大放異彩。其板式有:慢板、二八、散板、南詞二、娃娃腔、續子板、哭迷子、過板、緊梆子、二板、干鼓、捕彩蛾等十幾個。
聲震魯西,“粉絲”成群
藝名“三老偏”的張敏廷表演藝術出神入化,惟妙惟肖,造詣頗深。他反串旦角,擔綱青衣,走臺步如行云流水,舞水袖似蝴蝶翩飛,唱腔時而婉轉悠揚,時而如泣如訴,一顰一笑情深意濃,一扭一捏迷倒眾生。至今流傳這樣的順口溜:“三老偏的手脖往一往,頂胡子生唱半晌”;“三老偏下了臺,十八個閨女圍上來,這個說給你做雙襪,那個說給你做雙鞋”。當時在魯西一帶的大姑娘小媳婦成了“三老偏”的忠實粉絲。至今,在北館陶一帶仍然流傳著不少“三老偏”的“粉絲”追星的故事。
據說館陶縣(現在北館陶鎮駐地)某任縣長的的太太看“三老偏”的四股弦入了迷,戲班唱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后來干脆把戲班請到縣大堂唱堂會。縣長頗為懊惱,下令把“三老偏”的戲班趕出館陶縣,并勒令不許在縣境內唱。可是縣長太太對“三老偏”的演技如癡如狂,不聽勸阻,仍坐著轎車追到外地去看戲,并多次贈送賞錢,還與“三老偏”促膝長談。縣長怕太太出事,無奈只好又把“三老偏”請回到館陶縣城來唱,并迅速呈書請調,很快便調離了館陶縣。
“三老偏”在華村演出時,發生這樣一個笑話:一位少婦吃過早飯抱著孩子到地里摘北瓜。她把孩子放到地下去摘瓜。這時,開場鑼鼓和絲弦聲傳到她耳朵里,她心想:開戲了,快走。于是她急忙從地下抱起孩子,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到戲臺前,專心地看起來。到喂奶的時候了,她解開懷讓孩子喝奶,誰知才發現懷里抱著一個北瓜,她哭笑不得,急忙跑回地里尋孩子。
有一次,“三老偏”在館陶縣張寨鎮唱完了幾天戲,就被接到邱縣梁兒莊演出。下午已經貼出“三老偏”主演青衣的戲報,傍晚前來看戲的已人山人海。但“三老偏”在張寨朋友家仍未到場。一個徒弟說:“天不早了,馬上就要開戲了,咱老師還不來咋辦?”另一個說:“不能再等了,讓張生保替他這個角兒。”大家就采納了這個意見。張生保扮好上場,觀眾一看不是“三老偏”,嗷嗷叫著鼓倒掌,戲被迫停演,徒弟們急的團團轉。正巧縣長太太從40華里外的縣城坐著轎車子來看戲,她聽說后,急忙讓自己的轎車子把“三老偏”從張寨鎮接了回來。“三老偏”急忙化裝上了臺,臺下頓時鴉雀無聲。張敏廷的徒弟介紹說:“我們那個時候在外邊晚上唱戲,有時唱到天快亮。由于俺老師唱得好,觀眾一個勁地鼓掌要求不讓煞戲,只好一個勁兒地加演。”
加強保護,煥發新生
到五十年代中期,張敏廷因年老體弱終結了演藝生涯,于1960年病故,北館陶四股弦告別了巔峰歲月。目前,張敏廷于本村培養的徒弟相繼謝世,僅剩下一名二代傳人,并于多年前外出不知音信。現在僅存的兩名徒弟只有河北省館陶縣的閆保三和李克平,二代弟子所剩無幾,三代弟子僅存七、八人。四股弦劇種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2009年,冠縣在全縣范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調查挖掘,把民間戲曲四股弦列入挖掘項目之一。北館陶鎮政府派專車到館陶縣,把張敏廷的二位弟子接到了張敏廷的故里許莊村,進行現場采訪及部分唱段的錄音。隨后,又組織人員到絲窩寨找到張敏廷的第三代傳人進行不同板式唱腔的錄音,根據錄音整理成曲譜,編寫出《老倆口夸女婿》小戲進行排練,并參加了全縣文藝匯演,獲一等獎。2011年,北館陶四股弦被納入聊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廷家被確認為四股弦第四代傳承人。今年春,北館陶鎮文化站又創作排演了四股弦小戲《梨園趣話》,參加了冠縣第七屆梨園文化觀光周的演出。目前該縣正在進行不同板式唱腔的整理、發掘,排練了《小姑賢》《阿阿送米》等傳統劇目,努力使這一瀕危劇種重放光彩。【原標題:聲震魯西的“四股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聊城日報 201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