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平調,西路平“五世梨園、三代名優”的“張派”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百年老字號;談到浚縣大平調,“張派”第五代傳人張玉琴更是以其唱腔清醇、身段優美被群眾稱作大平調戲曲的“第一青衣”,享譽晉東、魯西、冀南、豫北。
張玉琴1942年4月出生于滑縣王莊鄉高郎柳村一個梨園世家。那時,張家已經是四世梨園了。張玉琴的高祖張潤田、曾祖張澤厚都是大平調藝人。其祖父張興明,奶名“黑妞”,藝名“黑大旗”,工大、二紅臉,文武雙全,唱工精湛,身段考究,造型優美。代表劇目有《哭頭》、《反徐州》、《下高平》、《轅門斬子》等,馳名豫北三府。張興明曾于清光緒年間任浚縣頭皂大平調戲班掌班,民國十一年(1922),應聘到衛輝同樂大平調班任領銜主演。其父張發旺,藝名“道妞”,工紅臉。七歲學戲,八歲登臺,十六歲成名。解放后先后任延津、濮陽、浚縣大平調劇團行政或業務領導、兼領銜主演。張發旺唱作俱佳,以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身段優美、文武皆能、多才多藝而盛名豫北、魯西,人稱大平調劇種的“紅臉泰斗”。張家幾代藝人的藝術實踐、演藝錘煉,逐漸形成了“聲腔亮潤、身段優美、文武皆能”的“張派”藝術風格。
張玉琴生在戲班,長在戲班,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大平調藝術的熏陶。8歲正式隨父親在延津縣大平調劇團學藝,父親把“張派”藝術的傳承全部寄希望于她這個張家獨生女,對她要求特別嚴格。張玉琴自入班學藝那天起,就踏上了繼承“張派”演藝、傳承大平調藝術的道路。那時剛解放,正是劇團由舊式班社向人民團體過度的時期,團里條件還很差,年幼的她就跟著大人拉著板車或推著獨輪車跋涉在豫北大地。劇團演出,張玉琴就跟其他學徒一樣上把子或娃娃角兒。不演戲時,她就在父親的指導下練功。早上天不亮就跟著父親到村郊野外喊腔,天亮就練跑場、下腰、拿頂、下叉、蹲馬步、過前橋等戲功,晚上住戲還要練一陣功。有時練功練的她腿疼得站都站不住,但是她從沒有喊過苦叫過累,咬緊牙堅持著,堅持著。最讓她作難的是學唱段兒,她入班學戲前沒有進過一天學校的門兒,一字不識,自己讀戲詞背戲詞根本不可能,沒有好辦法,只有她父親教一句她學一句,一遍記不住,就兩遍、三遍……,等到一段唱詞記下來了,父親就給她講述戲本的故事,拆講戲詞的意思,再一句一句教她清唱。等到她基本功練的差不多了,喊腔唱段有模有樣了,父親開始教她學戲角兒了。她學的第一本兒戲是《三娘教子》,首先記戲詞,知劇情,懂戲詞的意思。然后跟著父親先從唱腔的一字一板的行腔潤調,到表演的一招一式的舉手投足、眉目傳情學習,“張派” 最注重和講究的就是聲腔和身段,她就一遍遍地苦學,直到父親認可。然后她在父親的指導下從戲內到戲外,從前場到后臺,從戲中的王春娥到生活中的自我感悟戲、感悟角色。一本《三娘教子》,她整整學了兩年,在多次臺下試演直到她父親滿意后,10歲那年她終于以主角兒的身份登臺演出了,沒想到一炮走紅,她一下子成了小名角兒。《三娘教子》也成了她的代表劇目,后來還成了浚縣大平調的保留劇目。
1960年,延津大平調被精簡下放,張玉琴隨父親到濮陽大平調劇團演了兩年,1962年父女倆一起調到浚縣大平調劇團,他們又回到了先輩曾經掌班揚名的熱土。此后張發旺在浚縣大平調傾情獻藝、精心授徒,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張玉琴牢記父志,一直用實踐傳承和發揚“張派”藝術,用真情摯愛著浚縣大平調劇團,用行動追隨著大平調藝術。
二十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張玉琴的藝術道路上的一個巔峰。這一時期,浚縣大平調劇團名角薈萃,老一代有張發旺、王鳳林、于正聲、林振遠等,年輕演員有李德平、宋德慶、馬卿相、王愛英、大花(王素蘭)、小花(李鳳霞)等,張玉琴在跟老一代演員學戲的同時,經常跟幾個師兄及同齡演員切磋,演技日益成熟,越來越得到戲曲同仁和觀眾的認可、欣賞。1959年,她參加了河南戲曲大賽,在參演劇目《白玉杯》飾皇姑,一舉獲得個人表演一等獎;1963年參加安陽地區戲曲匯演,在參賽劇目《鍘美案》中飾秦香蓮,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1964年參加安陽地區現代戲匯演,在參演劇目《春水長流》中飾水蓮,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
1969年,浚縣大平調劇團與浚縣豫劇團合并,除李德平、宋德慶幾個人留到豫劇團之外,張玉琴和其他大平調演員都被下放到了安林煤礦等企業。1974年浚縣大平調劇團恢復,張玉琴又回到大平調戲曲的舞臺上。這時候,浚縣大平調劇團移植排演了樣板戲,張玉琴在戲中飾演了一些現代角色。1978年起,浚縣大平調開始恢復上演古裝戲,張玉琴飾演角色更多了,戲路更寬了,她迎來了藝術人生的新的春天,并唱響了豫北、冀南、晉東、魯西四省數十個縣市。這時,張玉琴從藝已經30多年,她在繼承“張派”聲腔、表演方面藝術精髓的同時,逐漸形成了獨具風韻的藝術風格,并達到了她藝術的頂峰。張玉琴行腔如行云流水,穩中見奇,字正腔圓,委婉清麗,甜潤細膩,低沉似墜深谷幽幽回響,高昂若透層云錚錚激蕩。對裝飾音的演唱清晰而華麗,特別是對半音符的演唱技能更是精準,為大平調的青衣聲腔藝術平添了幾分凄婉秀美,堪稱一絕。表演功底深厚,身段造型穩健,落落大方直取率真。
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浚縣大平調可以說是演一處響一處,張玉琴更是唱一方紅一方。1978年,她(劇中飾李半月)和李德平(劇中飾胡進)、王愛英(劇中飾春草)搭檔演出的《春草闖堂》在新鄉市新鄉縣劇院連演兩個月,一個1600多個座位的劇院竟然場場爆滿,新鄉市民為了看戲,找熟人、托關系買票,有時竟然出現了工人不上班、學生不上課的現象,最后劇團被“趕出”新鄉市。她主演的《審子辨奸》在沁陽、南樂等地演出,臺下喝彩聲不斷。1979年春,浚縣大平調劇團在安陽市解放劇場演出,下午是她和李德平主演的《破洪州》,晚上是她和李德平主演的《鍘美案》,連演1個月,場場爆滿,中間她嗓子唱啞了,劇場也不許換人,演出合同續了幾次,下個臺口來人催了多次,才結束了安陽的演出。
張玉琴文化很低,用句夸張的話說是一字不識,可是她憑著刻苦堅韌、苦學死記會戲一百多本,主演六十多本,塑造古今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一百多個。她的代表劇目有《鍘美案》、《王寶釧》、《三娘教子》、《審子辨奸》、《破洪州》、《賀后罵殿》。張玉琴主工青衣,善演悲劇,人稱她是大平調戲曲里的“崔蘭田”,扮演角色多是窮苦善良、多災多難卻又勇于反抗,敢于斗爭,堅韌不屈的悲劇女性。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王寶釧》中的王寶釧、《三娘教子》中的王月娥、《白毛女》中的喜兒、《盼兒記》中的興芹等。尤其是在塑造秦香蓮這一藝術形象中,她借鑒張君秋版“秦香蓮”的“矜持中的悲戚”和小白玉霜版“秦香蓮”的“柔弱中的悲凄”的同時,在激昂、直白的大平調舞臺上,按自己對這個生命最深入的解構,完成了這個質樸中含有無盡悲辛的角色的塑造。她不怯懦,在“上前我把軍爺攔”中表現出一種臨危不懼;她不柔弱,在“不告天來不告地”中眼睛也能噴出火來;她不卑微,在“金枝玉葉到堂前”中定要刻意保持自己的尊嚴。她是一個可歷千辛萬苦的強者,也是一個被遺棄、被踐踏的弱者;她是一個純樸善良、忍讓屈從的受難者,也是一個不能避開、咬牙禁受的不屈者……樸實、樸直、樸厚、樸質,塑造出中原大地最真實、最本色的,觀眾最喜歡、最同情的秦香蓮。她兼工刀馬,特別是飾演《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最具“張派”的“聲腔亮潤、身段優美、文武皆能”傳統風格。她還兼演老旦,如《斬楊延景》、《雛鳳凌空》中飾佘太君,《沙家浜》中飾沙奶奶,《紅燈記》中的李奶奶等。
張玉琴自己說,從藝以來有兩個時期使她最痛心。一是“文革”時想演戲不讓演憋的慌。1969年至1974年,浚縣大平調劇團與浚縣豫劇團合并,除李德平、宋德慶幾個人留到劇團外,張玉琴和其他大平調演員都被下放到了安林煤礦等企業,作為演員、又是名演的張玉琴,不能登臺演戲,那四、五年憋的嗓子、胳膊、腿兒都是癢的。二是演戲沒有好搭檔窩的慌。1985年8月至1987年6月,由于多種原因,那時浚縣大平調分成兩個劇團,張玉琴和其師兄李德平各帶一個團。舞臺上沒有好搭檔,演出缺乏激情,演不出精彩劇目,一直到兩團合并,師兄妹繼續搭檔,才算是舒心了。
張玉琴和其師兄李德平、宋德慶等“張派”弟子一起,傳承發揚“張派”藝術,并用自己的藝術贏得戲曲同仁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好評,創造出一個個大平調戲曲經典。李德平工黑凈,宋德慶工紅臉,張玉琴工青衣,這是大平調的三大角兒,加以他們都出類拔萃,堪稱大平調劇種“金三角兒”,浚縣大平調劇團多少年來都以強大的演出陣容、精美的演出質量,處于大平調戲曲的領軍地位。1963年,浚縣大平調參加安陽地區戲曲匯演,參賽劇目《鍘美案》,張玉琴飾秦香蓮,李德平飾包拯,宋德慶飾陳世美,三人的黃金搭檔,一舉奪得四個一等獎,即張玉琴、李德平、宋德慶三人的個人表演一等獎和集體表演一等獎,從而使浚縣大平調名聲大振,他們三人聯袂的《鍘美案》成了大平調戲曲的經典,且成為浚縣大平調劇團的保留劇目。此后,張玉琴和李德平搭檔的《破洪州》(張玉琴飾穆桂英、李德平飾楊宗保)、《春草闖堂》(張玉琴飾李半月、李德平飾胡進)、《白毛女》(張玉琴飾白發喜兒、李德平飾大春)、《盼兒記》(張玉琴飾興芹、李德平飾大犟),與宋德慶搭檔的《沙家浜》(張玉琴飾沙奶奶、宋德慶飾郭建光),無不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劇目,成為浚縣大平調的代表劇目。
張玉琴的很多經典劇目和精彩唱段都被省市電視臺、電臺錄制并播放。1978年,她的《雛鳳凌空》中飾佘太君的唱段被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并播放;1982年她主演的《鍘美案》見皇姑一折被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并播放;1990年,她主演的《盼兒記》被河南電視臺錄制并播放。她的《三娘教子》、《斬楊延景》、《紅云崗》、《白毛女》、《沙家浜》、《審子辨奸》等劇目或唱段被市縣電臺錄音并經常播放。
張玉琴是國家三級演員。她與浚縣大平調劇團相濡以沫數十年,一直是劇團的領銜主演,還先后擔任業務團長、團長、團黨支部書記等行政職務。她德藝雙馨,數十年來,為了浚縣大平調劇團的繁榮和發展,她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傾情獻藝;為了大平調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她勤奮學習、精益求精、誨人不倦。她在自己演好戲的同時,非常熱衷對大平調藝術的傳承,關心青年演員的成長,對她們嚴格要求,毫不保留的傳授“張派”藝術。她的早期弟子任效仙、劉九竹等都是浚縣大平調的知名演員。1997年她光榮退休,由于身體原因,沒法再跟團演出,但是她仍堅持在家傳藝授徒,近幾年收的弟子鄭俊杰、牛長平也都成了大平調戲曲的后起之秀。
“五世執著百余年,三代名優美名傳。巾幗學藝承衣缽,玉影琴音芳梨園。”這首小詩是對“張派”藝術的贊美,更是“張派”傳人張玉琴藝術風格的寫照。【原標題:張玉琴:玉影琴音芳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