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河南安陽殷墟成功“申遺”十周年紀念日。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安陽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十年來,殷墟“知名度”、“美譽度”受到了海內外的關注。
十年后的今天,安陽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陽舉行了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殷墟》特種郵票發行儀式、“殷墟申遺成功十周年慶祝大會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第六屆聯席會議”、“甲骨文書法百米長卷現場創作活動”等。
當日,中國郵政發行了《殷墟》特種郵票1套3枚。其中,第一枚圖為甲骨文“刻辭卜骨”,內容記載殷商歷史,為中國最早之書跡;第二枚圖為青銅器“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鼎”),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第三枚圖為商代晚期的“玉蟠龍”,出土于殷墟婦好墓。
安陽殷墟“申遺”見證人的河南省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孔德銘受訪時表示,上述三枚郵票圖案實物皆是殷墟出土的珍貴文物,《殷墟》特種郵票的發行是對殷墟申遺成功十周年最好的紀念。
孔德銘系當年安陽殷墟“申遺”文本編寫人之一。他回憶稱,由于殷墟考古挖掘始于1928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量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被運到了臺灣,而“申遺”文本則需要大量資料和證據。經多方努力,我們獲得了臺灣方面提供的幾十張珍貴照片。最終通過兩岸共同努力,殷墟“申遺”文本材料順利完成。
官方資料顯示,自1928年安陽殷墟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