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卣
這幾十年來,啤酒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之一了。于是一般人就以為啤酒是近代傳入的舶來品,您看人家還有個洋名“啤”呢。其實,類似“啤酒”的飲品在商代就出現了,不過那個時候不姓“啤”,而是姓“蘗”。
殷商時期釀酒業已經非常發達。大量的征戰、祭祀離不開酒。國家政治生活中宴請方國賓客、軍戎餞行、封侯任官、養老教子等,也都離不開酒。更有甚者說殷紂王腐敗到營造“酒池肉林”供其享樂,是否屬實,只有問那位比紂王帝辛晚生2600多年、明代隆慶年間的陳先生了。他大夢一場,捏造了幾個人物,編著了神魔小說《封神榜》,扣了這位擴疆辟域的大英雄一頭臟水。人言可畏呀!
酒的分類很多,大致說來就是白酒和曲酒。白酒是蒸餾酒,出現較晚,一般研究者認為是從金代開始的。人類的先民偶然發現,剩余的飯食或水果,會發酵產生一種令人興奮的香味來,擠壓出來的液體濃郁甘醇,于是就有意地用剩余的糧食、果品任其“腐敗”造酒。
殷商時代酒品大致有三類:黃酒、甜酒、香酒。被稱為“醴”的甜酒味甘性平,即使豪飲也不會醉人。而香酒主要是祭祀用的。據專家研究,殷商時期,人們已經掌握藥酒的炮制技術了。我們今天尤其要提出的是“蘗酒”。有個成語“酒醴麹蘗”,為我們道出了中國古老蘗酒的秘密。
現代啤酒的“秘密武器”其實就是大麥發芽產生的酒曲,而“蘗”就是記載中用于造酒的植物的芽徑。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孟憲武先生主持發掘的劉家莊大墓中,首次發現了一只青銅饕餮紋卣,內有商代酒液,是商代造酒重要的實物資料,我們今天在安陽市博物館還可以一睹殷商酒液的芳容。精致的竹編酒簍,就是過濾“濁”酒的工具。
由于釀酒業的發達,青銅器制作技術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職業中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制作酒具為生的氏族。縱觀出土的殷商青銅器,禮器尤其是酒具占據了更大的比例,有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等。鑄滿各種紋飾的酒具美輪美奐,盛酒器具如尊、壺、卮、皿、斛、觥、甕……飲酒器如觚、觶、角、爵、杯、舟等。從酒具里往外盛酒,也是有專門的工具的。即使在民間,平民墓葬中也時有陶制的酒爵。甲骨文字中“酒”字的寫法也最多。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紂王帝辛每每戰前尤其喜飲由蘗發酵釀造的這種低度的醴酒,沒準兒他還有個啤酒肚,不,是“蘗酒肚”呢。作者:劉志偉【原標題:殷紂王喝著啤酒征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