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后半句無疑是對的,但前半句,起碼崔銑先生是不認同的,現在研究明史的很多學者也不贊同。
“大議禮”之爭,確實有權力之爭的因素,張璁介入“大議禮”事件時不過是個進士,自然希望借助此事謀得更高的職位和權力,而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則是維護已得的權力,能不爭嗎?
但“大議禮”不僅僅是權力之爭,說到底還是學派之爭、思想之爭和路線之爭,這也是性情高傲、淡泊名利的崔銑為何要摻和到“大議禮”之爭的根本原因。但崔銑上疏的時機很讓人意外——在“左順門事件”塵埃落定后,挨了板子的大臣已失去了和嘉靖斗爭的勇氣,而在崔銑看來,張璁沒上臺之前,爭來爭去未免有爭權的嫌疑,而張璁一派已經大獲全勝,自己再次就“大議禮”上疏,就不再是為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