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窯月白釉鈞瓷大罐
鶴壁市也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鶴壁市的制瓷業,始于初唐,五代至北宋達到巔峰,并逐漸成為北方一個重要的民間陶瓷生產基地。據清代《重修柏靈橋碑記》記載:“宋時‘邑西之人,借以燒瓷養生者不啻數萬家’,素有‘四十五里燒造坡’之稱。”4月16日,記者來到鶴山區鶴壁集鎮,探尋這一段塵封千年的輝煌歷史。
國家文物局原局長:鶴壁集地下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館
“1955年,國家文物部門在河一帶進行過挖掘,發現了很多唐朝至元朝初期的燒窯遺址,土層中還含有白色的爐渣,由此推斷當時這里燒瓷頗為盛行。”鶴山區文化產業辦主任郭永發說。
對鶴壁窯歷史頗有研究的民間陶瓷藝術家于奇志說,燒瓷器必須具備瓷土(高嶺土)、水、燒造燃料三個條件。這里緊臨河,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高嶺土原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造就了一座北方的“民間瓷都”。
在《大河兒女》中,曾出現過鈞瓷在出窯前要先拜“窯神”栢靈仙翁——孫栢靈的鏡頭。“孫栢靈是初唐湯陰人,據明代《彰德府志》描述:‘瓷窯場在鶴壁村,取土為作器’,鶴壁原屬湯陰,孫栢靈曾在河兩岸燒造陶瓷,宋神宗七年他被封為德應侯,后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一座橋,名為‘栢靈橋’。”于奇志說,通過孫栢靈也證明了鶴壁是陶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鶴山區很多村落因燒瓷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如沙鍋窯村,那里曾經是燒制水缸、瓷碗、砂鍋的村落。“鶴壁集西、河及丁字橋一帶,為鶴壁窯主要遺址,1963年6月,鶴壁窯遺址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中國名勝辭典》。上世紀70年代,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來鶴壁集考察時稱,鶴壁集地下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館。”郭永發介紹。
故宮博物院專家:鶴壁窯是河南重要的古代瓷窯場遺址
“鶴壁窯為民窯,品種繁多,在宋元眾多瓷窯中首屈一指。鶴壁瓷把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制瓷工藝相結合,為以后的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張衛國說,故宮博物院專家陳萬里曾在《鶴壁集印象》中稱贊鶴壁窯瓷器:“鶴壁窯瓷器制作復雜而精細,有著樸素的本質,裝飾畫上具有優美的地方風格。窯場范圍之廣,大于著名的修武當陽峪、禹縣窯(生產鈞瓷的瓷窯)及安陽的觀臺古瓷窯場,為河南重要的古代瓷窯場遺址。”
于奇志表示,鶴壁古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定窯系列的白胎黑釉瓷器,另一類是以鈞窯為特征的開片器物,誕生于金元時期,又被稱為鶴壁元鈞瓷。2009年4月,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走進我市,將產自元代鶴壁集鈞窯的月白釉雙耳香爐評為“民間國寶”,進一步表現出鶴壁窯在我國陶瓷史上所具有的地位。
產業化發展帶動 鶴壁瓷燒造技藝傳承
在鶴壁窯遺址附近有一個柏靈陶藝文化研究院,是一家研究鶴壁窯燒造工藝并生產鶴壁瓷的單位。記者來到這里時,民間藝人們正在燒制鶴壁瓷。“入窯清一色,出窯萬般彩,這就是陶瓷的獨特魅力。”張衛國表示。
“鶴壁窯具有上千年歷史,目前懂得燒制鶴壁瓷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不讓鶴壁瓷的燒造工藝失傳,柏靈陶藝文化研究院和鶴山區一家工貿學校達成了協議,向學生傳授鶴壁瓷的制造技藝,希望能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張衛國對記者說,同時,該研究院還開辟了游人制陶區,前來參觀的人都可以學習制瓷工藝,并親手制作鶴壁瓷。
談到鶴壁瓷下一步的發展,張衛國表示,鶴壁瓷窯發揚光大必須要走產業化道路,他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陶瓷燈、陶瓷枕等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物件,并準備大規模生產。“通過實用性帶動鶴壁瓷大規模的生產,通過產業化發展帶動鶴壁瓷燒造技藝的傳承。”張衛國表示。
據了解,為了通過實景再現鶴壁窯在宋代時的繁榮景象,鶴山區已經委托鄭州一家設計院在鶴壁窯遺址附近規劃了仿宋一條街。街上將有陶瓷藝人現場表演鶴壁瓷的制作過程,力求打造“陶之源”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