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河將軍”引領廟會先風
★碧霞元君為廟會推波助瀾
?h素有文化大縣之稱,傳承千年的?h廟會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厚,為這個文化大縣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桂冠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廟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民間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據(jù)浚縣土生土長的文史研究人員馮國相介紹,傳統(tǒng)的?h正月、五月和八月廟會的各項活動主要都集中在浮丘山和大伾山上進行,人們因此稱?h廟會為?h山會??h的大伾山和浮丘山都是歷史文化名山,山上分別有“鎮(zhèn)河將軍”大石佛和人稱“?h老奶”的碧霞元君,被認為是向神靈祈福的最佳去處,千百年來四面八方的人們懷著虔誠之心奔著老奶和石佛而來,讓?h廟會經(jīng)久不衰。
?h廟會同樣起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動,當時古黃河從浮丘、大伾兩山腳下流過,治水有功的神話人物禹王和二郎神成為?h原始民眾最早的祭祀對象,于是山上最先興造的廟便是禹王廟和二郎神廟。然而,黃河水患依然勢不可當。到了1600多年前的后趙時期,皇帝石勒采納高僧佛圖澄的建議,在大伾山上雕鑿石佛,這尊高22.29米的大石佛面向滔滔黃河,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舉,形象沉穩(wěn)剛毅,表現(xiàn)出一種排山倒海、降妖除魔的英雄氣勢。黃河在浚縣頻繁泛濫的年代,?h人將大石佛稱為是“鎮(zhèn)河將軍”,向石佛祈求平安表達的是?h人最大的現(xiàn)實愿望。“鎮(zhèn)河將軍”大石佛落成后,深受水患之苦的人們無不對其頂禮膜拜,就連?h以外其他黃泛區(qū)的無數(shù)善男信女都不遠千里前來向大石佛朝拜祈福。由此,漸漸地形成了浚縣山會。探究起來,“鎮(zhèn)河將軍”應被視為浚縣山會的始作俑者。
“鎮(zhèn)河將軍”堪稱中國北方首屈一指的大石佛,是中國摩崖造像史上的杰作。大石佛所在的天寧寺始建于北魏,當數(shù)大伾山上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遠的寺院。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其中后周的柴榮時期就有90%以上的寺廟被廢除。而?h大石佛及天寧寺能夠歷經(jīng)劫難而保存下來,“鎮(zhèn)河將軍”真可謂福大命大。2006年,“鎮(zhèn)河將軍”大石佛以其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宗教和藝術價值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浮丘兩山位居中原,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吸引了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游歷觀光。史料記載,魏文帝曹丕以及歷朝歷代的劉楨、謝偃、王梵志、駱賓王、王維、岑參、高適、賈島、范成大等文壇大腕都曾游覽過大伾山,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浩繁詩文。唐宋時期普通的香客和游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h山會在這一時期形成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階段。
★碧霞元君為廟會推波助瀾
馮國相對?h山會有著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說,明朝碧霞宮在浮丘山的落成讓?h山會走上了由分散到集中的歷史轉(zhuǎn)折點。浮丘山碧霞宮是為傳說中的女神碧霞元君建造的行宮,這處古建筑群占地11060平方米,集民俗風情、宗教文化和建筑藝術與一體,數(shù)百年來它既是吉祥、慈愛、圣潔的象征,又是人們傳承生命情結(jié)的一個載體。
碧霞元君是中原廣大地區(qū)普遍信奉的一位主宰生育、滋生萬物的傳統(tǒng)女神,傳說中她原是黃帝身邊的一個玉女,也有人說她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后來得道升仙成為碧霞元君。據(jù)明朝嘉靖年間的碑刻《重修碧霞元君行宮記》記載,碧霞元君女神原供奉于東岳泰山之巔,宋朝時的真宗皇帝為其賜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且每年都要派官員前往碧霞宮朝拜進香。明朝初年,?h人為免受長途跋涉登東岳朝拜之苦,在浮丘山為碧霞元君另建行宮。其名為行宮,實則只是座小廟。明嘉靖19年,進士蔣虹泉始任?h知縣,他任知縣的前3年里,兒子蔣思孝在家病了3年。這時碧霞宮的道士李實對蔣知縣說,碧霞元君在浚縣很靈驗,勸他為了兒子向碧霞元君進香祈禱。蔣知縣為讓兒子盡快痊愈便登上浮丘山,他對碧霞元君許愿:等我兒子的病好了,我為你重建行宮,重塑金身。事有湊巧,這位縣太爺許愿后不到10天,他兒子的病果然好了。于是,蔣知縣便還愿兌諾,他廣集資財在浮丘山大興土木,為碧霞元君重新建造行宮。工程歷時21年才得以竣工,到明嘉靖42年終于建成了富麗堂皇的大殿、兩側(cè)長長的廊房及高大的圍墻和山門,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碧霞宮矗立在浮丘山的山巔。
從此,碧霞元君名震一方,她的能耐在?h及其周邊廣大地區(qū)被傳得神乎其神,人們都知道浚縣有個“求子有應”的“老奶奶”,前來朝拜的人都尊稱其為?h老奶,稱碧霞宮為老奶大殿。每到農(nóng)歷正月、五月、八月傳統(tǒng)的?h山會,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慕名而來。史書記載,在正月古廟會前來向碧霞元君進香朝拜的人“奔走絡繹,日夜不止”。
記者采訪時,人山人海的浮丘山與當年“奔走絡繹,日夜不止”朝拜場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馮國相介紹,碧霞宮建成后四方香客集結(jié)上山進香朝拜,逐步形成了農(nóng)歷的正月、五月和八月廟會。明清時期的?h地方政府有意引導各路香客和游人在正月里向?h聚集朝拜和觀光,加上遠道的香客在這一農(nóng)閑時節(jié)便于出行,使得?h正月廟會的規(guī)模一年比一年擴大,后來形成了具有濃烈地方民俗特色的“華北第一古廟會”。這期間,借浚縣山會朝拜碧霞元君活動進入了歷史上新的鼎盛時期。
這樣,浚縣傳統(tǒng)的正月、五月和八月廟會除了朝拜大石佛,主題又增加了朝拜碧霞元君,這三期廟會均以浮丘山和大伾山為活動中心,后來廟會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jù)碑刻記載,當時?h及周邊地區(qū)民間成立了眾多的進香組織,影響十分廣泛,波及到今天的山東、河北等省。清朝中期,正月廟會的規(guī)?涨皵U大,碧霞宮山門內(nèi)外擁擠不堪,場面失控,當時的浚縣知縣為此發(fā)布告示整治會場。
到了民國年間,?h正月廟會又有了空前發(fā)展,其活動范圍由大伾、浮丘兩山擴展到縣城的四關和四街,香客、游人來自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等省的數(shù)十個縣。各地的進香組織紛紛趕在廟會開始前來到?h賃房,旅店、民房處處爆滿,許多外地香客只好到縣城周邊的村莊尋找住處。遠道而來的香客一般由會首帶隊,他們自帶糧食、起灶做飯,大多要在這里逗留三天以上。香客們來到浚縣時不論早晚,第一件事就是到碧霞宮進香朝拜。因此廟會期間的浮丘山每晚燈籠和火把排成長龍,碧霞宮夜夜燈火通明。各地的進香組織由會首挑著“朝山進香”旗帶隊進殿朝拜,鞭炮聲晝夜響徹云霄,香火池片刻不熄。碧霞宮及整個浮丘山上人頭攢動?h城的四關四街人流如潮,城外的道路上車水馬龍。廟會周邊的居民靠賃房和在會上做生意的收入可維持一家人半年的生計。史書在描寫當年的情景時說:“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之離父母膝下者。”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女神,浮丘山原本為道教圣地,而后來在碧霞宮卻繪有代表儒教的二十四孝圖,在碧霞宮的御道上刻有象征佛教的吉祥圖案,碧霞宮的石刻上的人物不僅有道士還有羅漢,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說明儒教和佛教在浮丘山也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馮國相說,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后,碧霞宮是由道士與和尚輪流管理的。佛、儒、道在浮丘山三教和諧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情況在大伾山上同樣存在,這就消除了不同信仰的人在同一時間登山朝拜時的隔膜,從而為?h在正月間集中開展廟會活動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有利條件。
★?h山會擷趣
浮丘山地處縣城南面,大伾山位于縣城東面,人們又分別稱其為南山和東山。南山朝拜至今仍是廟會期間許多人的一項重要活動,朝拜的人在正月廟會前的臘月便開始著手準備了。過去日子過得再困難,為了朝拜也要準備些白面,哪怕過年時家里不吃餃子也要蒸花糕棗饃做供品。還要準備雞蛋,供品雞蛋能“骨碌骨碌運氣”,祈求新的一年好運臨門,萬事如意。
從前遠道而來的香客需要提前幾天到?h定好住宿的地方,有的在當年臨走時就預交了下一年住宿的訂金,年年來就年年訂好下一年的房間。那時的香客一般不住城里而是住在城外的車馬店,因為城門到夜里關閉,出入不便。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浚縣城外的東南西北四關還有幾十家車馬店,每家車馬店都有數(shù)十間客房。城關一帶的居民家里只要有閑房也讓香客住,有的人把回娘家趕會的閨女攆回婆家,把兒媳婦攆到娘家,給香客騰房子。盡管如此,大部分香客還是只得在山坡上過夜。
許愿和還愿是南山朝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有拜求和心事的人在給碧霞元君磕頭時許下心愿,否則算是白來一回。許下的心愿多種多樣,像早生貴子、家人平安、出入安全、多打糧食、兒女找個好對象、生意發(fā)財、打贏官司之類都可以向?h老奶提出來。有的朝拜進香組織在燒過香、拜過神、許過愿之后還要在碧霞宮大殿前跳舞或扭秧歌。
朝拜時不能信口開河,更不能胡亂許愿。比如說你許的是如了愿給浚縣老奶唱一臺戲,到時你就得請戲班子來唱。當年蔣知縣許愿后就花了21年的時間重建碧霞宮,為碧霞元君?h老奶重塑金身。
多年來,在方圓幾百里的廣大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到?h趕會須連續(xù)三年才能“功德圓滿”,即“一年許愿,二年顯愿,三年還愿”,普通百姓,抱著祈福的心態(tài)來拜見碧霞元君。民間認為碧霞元君慈愛且富有同情心,她掌管著生命的孕育和創(chuàng)造。民間崇拜碧霞元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生命的追求和熱愛。
過去每當進入正月后,各村的會首及鄰里之間就開始聯(lián)絡趕會的人。在?h東南一帶,聯(lián)絡趕?h山會是件很莊重和嚴肅的事情,大家聯(lián)絡趕會時忌諱問人家去不去,如果問對方去不去,如果回答“去”,而萬一到時有急事去不了怕人說自己心不誠;如果說“不去”更不行,怕人說浚縣山那么靈,你不去是對神靈的不敬。因此,人們相約趕會時要站在人家墻外先說一句“去浚縣山趕會咧”,然后隔墻扔進去個石子或瓦片,如果對方同意去便會把石子瓦片留下,并回答說“知道了”,如果的確去不成,就把石子瓦片再隔墻扔過來。另一方面,會首在收趕會的份子錢時也只是拉著籮筐沿街吆喝:“去趕?h山會咧。”誰能去誰就向籮筐里扔個石子,去不了的不扔。會首看到誰扔了石子就向誰收取份子錢。
香客們來趕會,都打著三角形或長方形的紅旗或杏黃旗,旗上寫著“朝山進香”四個大字,另寫有“某某縣某某鄉(xiāng)某某村香會”字樣,以表明自己是來朝拜的。趕會的人都懷有一顆虔誠的朝圣之心,代表著全家人的希望和誠意,人人把這當成一年中的大事。
趕廟會在南山朝拜后少不了再上東山觀景,更多的人抱著同樣虔誠的心來到這里朝拜。山上遍布的文物古跡還能讓人追古撫今,生發(fā)思古之幽情。
?h正月廟會就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記者采訪當天,縣城內(nèi)外人山人海,浮丘和大伾香煙繚繞,馮國相說每年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天天如此,尤其是在元宵節(jié)鬧花燈、玩社火的時候,全縣各個鄉(xiāng)村的民間藝人云集縣城,有踩著高蹺來的,有劃著旱船來的,有扭著秧歌來的,有打著腰鼓來的,來時全都著戲裝,畫臉譜或戴面具,把整個縣城攪得人心沸騰。觀社火、看熱鬧的人在人流中簇擁著摩肩接踵,還嫌看得不過癮。如此這般,營造出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改革開放廟會人氣更旺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h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成立,次年在浮丘山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級博物館,有效地保護了文物古跡,古廟會也有長足發(fā)展。“文革”時期,?h廟會遭遇重創(chuàng),在1966年的正月廟會前夕,?h發(fā)布通告取締正月廟會,還在正月期間派出民兵在各個路口攔截趕會的群眾,封閉了所有的寺觀,撤銷了所有旅游景點,停止了博物館的展出,使?h正月廟會陷入低潮。
上世紀80年代初,?h正月廟會伴隨著改革開放得到恢復。1984年?h大伾山風景區(qū)管理處成立,引導古廟會向健康方向發(fā)展。1989年以來,?h先后對呂祖祠、禹王廟、興國寺、天寧寺、大石佛、碧霞宮等文物古跡進行了保護性的修繕,修筑了多條景區(qū)道路,并正月廟會期間先后舉辦了3屆民間藝術節(jié),使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得以保護和繁榮發(fā)展。
指點江山的大石佛和高高在上的碧霞元君不可能想到,由世人對他們的極度信仰催生出的?h正月古廟會后來能夠成為受保護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遺產(chǎn)不僅被列入了“河南民俗經(jīng)典”,同時又是首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
浚縣正月廟會現(xiàn)在已不再是單純的朝拜女神碧霞元君的活動了,規(guī)模宏大的廟會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交流的平臺,蜂擁而至的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善男信女,各路客商、游人、藝人乃至專家學者等等在古廟會這個平臺上盡情地“表演”。一位外國學者在游覽?h正月廟會時說:“?h廟會,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jié)!”
浚縣正月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二月初二,會期之長、規(guī)模之大,吸引了周邊20多個省及海內(nèi)外的上百萬香客、游人前來浚縣逛廟會。每月逢初一、十五和三、六、九日,還要迎來周圍市縣祈福還愿的大量香客。近年來,?h正月廟會期間連續(xù)舉辦社火表演大賽及多種民間文藝表演活動,廟會高峰期每天游客多達30余萬人。如此規(guī)模的廟會全國罕見,稱其為“華北第一古廟會”是名至實歸的。
記者在碧霞宮內(nèi)端詳著?h老奶慈祥和善的面容,不由地為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里的有機融合而感嘆。正如有學者游覽?h正月廟會后所說:“這才是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
★虎年廟會盛況空前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以浚縣山會為依托的第二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jié)與往年相比具有更為廣泛的參與性,第二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jié)的規(guī)模和層次也將高于首屆。
而且,今年的文化節(jié)更加注重歷史與現(xiàn)代的銜接,傳統(tǒng)與文明的融合,內(nèi)容與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文化與經(jīng)濟高度和諧發(fā)展。
今年的民俗文化節(jié)內(nèi)容包括商品交易會、旅游商品展銷會、儒商子貢文化論壇、美食文化展、民間社火表演、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元宵節(jié)民俗燈會、民俗文化攝影展、廣場文化、廣場電影放映月等活動。其中,旅游商品展銷會商品有泥塑、根雕、貴州苗銀、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等100多個種類;儒商子貢文化論壇邀請有國內(nèi)權威專家、學者、教授及海內(nèi)外子貢后裔參加。民間社火表演將有70個社火表演隊參加;元宵節(jié)民俗燈會共有200余盞花燈參展;民俗文化攝影展有500多幅圖片參展。
今年文化節(jié)期間邀請嘉賓人數(shù)超過了400人,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內(nèi)的主流媒體近50名記者將前來采訪。有省內(nèi)外的12家旅行社將組織數(shù)千名游客到鶴壁逛廟會、賞民俗。我們相信并將看到,今年的浚縣山會及民俗文化節(jié)必將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