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泣涕如雨 (qì tì rú yǔ)
【典故出處】《詩經(jīng)·邶風·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成語釋意】泣:低聲哭;涕:鼻涕。眼淚像雨一樣。形容極度悲傷。
【朝歌淵源】此詩是衛(wèi)國夫人莊姜為來自陳國的妾戴媯送別之作。
【成語故事】 “衛(wèi)莊姜送歸妾”是怎么回事呢?衛(wèi)莊姜指的是衛(wèi)國國君的夫人姜氏,姜氏沒有兒子,而負責撫養(yǎng)教育莊公的妾戴媯所生的名字叫“完”的孩子。莊公死后,完即位而成為衛(wèi)桓公。當初衛(wèi)莊公所寵幸的妾所生的州吁弒衛(wèi)桓公。戴媯是陳國人,其子衛(wèi)桓公被弒,因此而離開衛(wèi)國,從此回到陳國,這叫做“大歸”。大歸,就是一去不再返回。按禮來說,姜氏身為夫人,“送歸妾”是“越禮”之事,但是,因為姜氏所撫養(yǎng)教育的桓公是戴媯所生,二人相友善,如今,莊公已不在世,桓公又被弒,弒君篡國的賊子尚未得到討伐,所以,姜氏“送歸妾”貌似“越禮”,而實際上則符合仁義。為“送歸妾”而做此詩,其中含有同為桓公被弒而悲傷之意,又有代莊公肯定戴媯之意,不僅合情,而且合理。
“燕燕”就是燕子,古人稱之為“鳦”,又叫“玄鳥”!对娊(jīng)通論》引《識名解》說:“按鳦鳥本名‘燕燕’,不名‘燕’,……若夫單言‘燕’者,乃烏也。”有人說,單說“燕”是指燕子,雙音詞的“燕燕”是指燕子雙雙飛翔。北方的燕子在冬季的時候會南飛,春季的時候返回北方,可以說是候鳥。燕子能夠冬去春回,但不知戴媯此去能否有機會再回來?燕子的習性往往是雙飛,當初,姜氏與戴媯在一起,好比燕子雙飛,但如今,戴媯要歸到陳國,姜氏獨自留在衛(wèi)國,未來只能是孤寂與凄苦。“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是說燕子飛去,舉目望去,不見燕首,但見燕尾參差不齊的樣子。“頡之頏之”,是說燕子越飛越遠,只見它忽而向上飛,忽而向下飛。“下上其音”,是說已經(jīng)看不到燕子,但是,似乎還能聽到燕子上下翻飛的聲音。戴媯就要離開衛(wèi)國,或許此去將再也難以回來,所以,姜氏來到郊野之外為她送行。眼見戴媯越走越遠,逐漸消失在視野之外,無限的傷心痛苦使姜氏忍不住暗自落淚,長久站立著而不想歸去,甚至想要送到邊境,卻終究不能如愿,雖然早已看不到戴媯的身影,但想到未來,不能不憂心忡忡。
夫人姜氏來為妾送行,當然是出于姐妹深情,但是,卻不僅僅是因為姐妹深情。“仲氏”是戴媯的字,“任”是什么意思?有大德而值得相互親近信任。因為有大德,所以能夠承擔地起一切,所以能夠擔當大任,所以能夠信賴。戴媯的大德表現(xiàn)在“其心塞淵”。長久的相處,使人清楚認識到,她的內心真誠而深邃,真誠才能值得信賴,深邃才能承擔大任。如何可見其真誠?從“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可知。能夠始終和顏悅色而恭順地待人處事,心地善良而行事謹慎,足見其真誠。如何可見其深邃?從“先君之思,以勗寡人”可知。“先君之思”,是指戴媯心中所想的是莊公,而不是僅僅想個人的得失,更不是因個人得失而做出任何違背禮義之事,反而能夠深明大義地勸解勉勵姜氏,足見其深邃。
夫人與妾,當然有地位的尊卑,地位的尊卑又決定了責任的不同,各在其位而且各盡起責任,可以保證秩序的穩(wěn)定有序,這就是“禮”的精神。夫人與妾,雖然地位有尊卑,責任有不同,但是,有德便可敬,都以修身為本,互相之間不能有任何歧視,這可以保證和諧共處,這就是“樂”的精神。如果說上一首《綠衣》所側重的是“禮”的精神,那么,此詩所側重的則是“樂”的精神。在禮樂之間,只能由“禮”的秩序入手而達到“樂”的和諧,假如不從“禮”的秩序入手,卻只講“樂”的和諧,那是行不通的。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一個人平時需要修養(yǎng)自己,遇到危難之時需要內心的真誠和思慮的深邃,更需要志同道合者和衷共濟。